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青海丝绸之路的含金量

(本篇文章图片均由青茉莉摄)

王伟章

“阿干西,我心悲,阿干欲归马不归。为我谓马何太苦?我阿干为阿干西。阿干身苦寒,辞我大棘住白兰。我见落日不见阿干,嗟嗟!人生能有几阿干。”

“哥哥啊哥哥,你为什么义无反顾的去向西方。”阿干就是哥哥的意思。管乐的低沉,鼓乐的雄浑,回荡在绿野、青山、蓝天之间,一首跨越千年的大曲,至今仍触动心灵,令人血脉偾张。

鲜卑族的西迁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又一个在北方崛起的强大民族。魏晋时代是中国民族关系剧烈变化的时期,鲜卑族从蒙古草原开始大规模迁徙到中国北方。先后有乙弗部、慕容部、拓跋部迁徙到了青海。乙弗部占据了青海湖地区,在布哈河的中游建立了一个蕞尔小国,史称青海王国。

拓跋部鲜卑迁到青海东部,先后建都乐都、西宁,史称南凉,只可惜在与西秦的斗争中失利,南凉三兄弟中长兄秃发乌孤酒后骑马摔成重伤,不久去世;次兄秃发利鹿孤(即康王)设博士祭酒,开科取士,但在位3年就去世了;三弟秃发傉檀穷兵黩武,他迁都乐都后,都城(今乐都大古城)被西秦乞伏炽盘所破,连他的太子武台也成了俘虏。南凉王朝先后只存在了19个年头就覆灭了。西迁而来的慕容部首领吐谷浑则目光深远,他北渡黄河,灭乙弗勿敌国,渐次占领了环湖地区,兼并氐羌。最初的吐谷浑国并不强大,经常吃败仗。比如,西秦的乞伏乾归投降后秦后,吐谷浑第七任首领乌纥堤,便“屡抄其境”,后来乾归“率骑讨之”,将其打败,吐谷浑“亡失万余口”(《晋书》),遭到重创。第八任首领慕容树洛干即位后,“率所部数千家奔归莫何川”,自称大都督、大单于、吐谷浑王,并“轻徭薄赋,信赏必罚”,一时间,“沙、漒诸戎皆附之” (《资治通鉴》),国力大增,吐谷浑走向强盛。

吐谷浑,马背上的骄子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吐谷浑与慕容廆是鲜卑部落慕容涉归的两个儿子,慕容廆以嫡子身份继承大位。吐谷浑仅得牧民1700户。春气萌动,两部的两匹公马相斗,激怒了慕容廆,责备吐谷浑。吐谷浑怒,率部西迁。慕容廆后悔不迭。忙让人追回吐谷浑。吐谷浑说:“当年父亲在世时,曾经占过卜筮,说我们兄弟两人在一起会相克不昌。我是哥哥,又是卑属庶出,理应离开,况且因马争斗相怒而别,这也是上天的启示。今天,你们若能驱马东行,我便回返,若马不还,我便相随而去。”战马向东只走了300余步,便返转,悲鸣西行。

慕容廆在兄长走后,朝思暮想,无限悲伤,自作了一首《阿干歌》,常常击节自唱,泪流满面,表达出对远走兄长的无限怀念之情。慕容廆晚年时从儿孙们争斗的身上,看到了当年自己的影子。他岁暮击节吟唱《阿干歌》,既是对兄长的思念,也有对子孙的警诫。当慕容廆的子孙在昌黎棘城(义县头台乡河夹心)建立了大燕国之后,《阿干歌》就作为皇帝出巡或者祭祀宗庙时演奏的鼓吹乐大曲,就像现在的国歌一样,在大燕国中到处传唱。

吐谷浑对丝绸之路的经营

吐谷浑人由东北远徙到河湟地区,后来又进入今柴达木盆地,统驭广阔的羌人地域。吐谷浑十分重视东西方贸易,历代国王都通过自由贸易,物物交换,不断增加了自己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分量。通过今天青新边界附近的噶斯口西行的道路被称为吐谷浑道。

吐谷浑分流丝道物品的能力大大损害了中原王朝的利益。尽管吐谷浑人帮助北魏消灭了夏国的残余势力,且接受北魏的封号,但在北魏讨灭北凉时,吐谷浑人感到将危及自己,在其首领慕利延率领下,“西遁沙漠”,后来北魏又“遣使宣喻(谕)之,乃还。”可是不久魏人却又利用吐谷浑内部争端,发动声势浩大的军事进攻,慕利延被迫再度西迁,后来更变西逃为西征,“入于阗国,杀其王……南征罽宾。”他居然做到了像一句成语所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从出发地到罽宾,比其祖辈从东北迁到河湟的距离还要远,难怪后来英国史学家帕克尔称之为一次不同寻常的旅程。

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还发生了另一起重大的外交事件:吐谷浑的第十八代国君夸吕向北齐国派遣了一支使团。使团的行踪引起了西魏的关注,西魏的军队探听到这支队伍回归的路线和时间,在凉州以西的赤泉袭击了他们,“获其仆射乞伏触扳、将军翟潘密、商胡二百四十人,驼骡六百头,杂彩丝绢以万计。”《魏书》在叙述吐谷浑情况时也说:“国无常赋,须则税富室商人以充用焉。”在青海德令哈郭里木遗址出土棺的版画上,我们看到一副那个时期的精美漆画:吐谷浑将军护送着商队,各种装束的胡人牵着骆驼,驼鞍上则是高高的货物。

吐谷浑时期的入青之路

吐谷浑对外始终保持着开放的态度。无论是商团、使团以及僧侣。青海毗邻甘肃,两省间东西以黄河为界,形成天堑,必有桥渡可通。吐谷浑自是多设渡口,方便来往交通。当时主要有两条通道:一是由枹罕西行渡黄河入青,黄河渡口共有两个,一个是临津渡,另一个是凤林渡。临津关和临津渡在今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黄河南岸大河家;二是由金城往西渡黄河,历史上有钟泉河、新城、八盘峡、小寺沟四渡,其中小寺沟是首要津渡,八盘、新城次之。义熙年间(公元405年至公元418年),西秦在炳灵寺附近的黄河上架起了长40丈、高50丈的“飞桥”。刘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僧人法勇(昙无竭)等一行25人就是经过此桥入青海境往西域求经的。

北魏神龟元年(公元518年),已迁都洛阳的胡太后遣崇立寺的比丘惠生向西域求经,有敦煌人宋云偕行,由湟水流域经赤岭(今日月山)、伏俟城(当时吐谷浑都城)西行至鄯善。梁释慧皎《高僧传》载,刘宋京师中兴寺高僧释慧“路由河南,河南吐谷浑慕延世子琼等,敬览德问,遣使并资财,令于蜀立左军寺,览即居之。”《梁书》载:南朝梁立国时,吐谷浑河南王休留代死,“子休运筹袭爵位。天监十三年,遣使献金装马脑钟二口,又表于益州立九层佛寺,诏许焉。”吐谷浑王室两次在益州建寺,可见西蜀与吐谷浑社会联系之紧密。在东来的国外僧侣中,以犍陀逻国的阇那崛多为例。他在东来途中,曾在于阗停留一段时间,然后经过吐谷浑到达鄯州,于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抵达长安。

1956年曾在西宁出土波斯萨珊王朝卑路斯王时代的76枚银币;上世纪70年代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上孙家寨乙区第3号墓出土了一件安息单耳银壶;2000年,乌兰县城20公里以外考古发掘出东罗马查士丁尼一世(公元527年至公元565年)时期所铸金币;2002年,在都兰县香日德发现的四座古墓中,又出土了1枚拜占廷狄奥多西斯二世(公元408年至公元450年)在位时期的金币。这些文物的出土,就是当时青海佛路兴盛的见证。

大漠中的九层妖楼

九层妖楼是青海都兰当地人对热水一号大墓的俗称,是青海都兰古墓群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墓葬。墓冢高33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米,从上而下,每隔1米左右,便有一层排列整齐横穿冢丘的穿木,共有9层之多,一律为一般粗细的柏木。从正面看像一个“金”字,因此也有人称其为东方金字塔。大墓前是5条巨大的殉马坑。出土的活马骨骼有87具之多。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海省文物考古部门在今都兰县境内发现吐蕃时代墓葬近千座,并发掘了包括热水一号大墓在内的60座墓葬,出土丝绸残片达350件,其中图案不重复的品种达130余种,其中112种为中原织造,18种为中、西亚地区织造,而在中、西亚织品中,以粟特锦居多。有一件织有中古波斯人使用的婆罗钵文字锦,经德国哥廷根大学中亚文字专家确定,上面所绣文字是波斯萨珊王朝所使用的文字,意为伟大光荣的王中王。这是迄今已知世界上仅有的一件8世纪波斯文字锦。在出土的丝织物当中,还发现一些装饰性图案中就有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赫利俄斯的原型。赫利俄斯是希腊神话中提坦巨神许珀里翁及其妹兼妻子特伊亚的儿子,每日驾驶四马金车在空中奔驰,从东到西,晨出昏没,用阳光普照人间。除丝织品外,墓葬中还出土了大量东西方文物,中原文物有唐开元通宝钱、小宝花铜镜以及大量漆器等;中、西亚文物有粟特金银器、玛瑙珠、红色蚀花珠、铜盘残片和铜香水瓶等。入选2019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中出土的鎏金王冠制作之精美,令人惊叹。丰富的文物遗存展示了古代汉藏文化融合的进程和唐代青海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盛况。7世纪中期,伴随着吐谷浑的亡国,古老的青海道被吐蕃王朝所控制,并通过它同中原和西域之间频繁展开商业贸易。大量东西方文物尤其是相当丰富的丝织品的出土,表明在吐谷浑吐蕃统治时期青海丝路的繁荣。

--> 2022-04-15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21027.html 1 青海丝绸之路的含金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