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让河湟文化 在湟水河畔迸发新力量

▲花儿联唱

▲土族阿姑盛装观看演出 本报记者 周晓华 摄

□本报实习记者 赵新秋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7月3日晚,伴随着烟花礼炮的升空,第五届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暨河湟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在海东市体育中心开幕。

夏季的高原,傍晚正是最舒服的时候。微风习习,伴随着群众对这场盛大活动的期待,把激情与欢乐、传承与发扬吹到了每个海东市民的心间。

“我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消防战士,我的使命就是在人民最需要我的时候挺身而出。”来自海东市消防救援支队的郭世全笑着说,河湟文化对他来说,是每年“六月六”的花儿会,是父母一直言传身教的勤劳勇敢,也是老师精心传授的敬业奉献。

正式开幕前,天气骤变,雨点开始稀稀拉拉的落下。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记者就注意到了郭世全,即便雨滴落在脸颊上,他也纹丝不动地坚守在岗位上。他告诉记者,从两天前的彩排开始,他们就在开幕式场地做着相关的准备工作,他们在本次活动上主要负责执勤安保工作,还要时刻注意开幕式的烟花会不会造成火灾隐患。

这场盛大的开幕式背后,是海东对河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信心,也是海东各族群众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时间在滴答滴答行进着,开幕式现场,观众们沉浸在一场歌舞的“饕餮盛宴”中,而像吉得富一样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忙着帮助入场的观众准确地找到座位。

记者看到吉得富时,他正在热情地帮助每一位前来询问的观众找到自己的座位,不论是步履蹒跚的老人,还是活蹦乱跳的孩童,他抑或是搀扶前行,抑或是耐心劝导,笑容始终挂在他的脸上。吉得富来自海东市文化旅游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这次赛事,与他的单位和工作息息相关。

“风吹日晒是小事,维护好海东的形象才是大事。”得空喝了一口水后,吉得富望着座无虚席的观众席自豪地说,虽然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还是希望将海东人民的热情传递给现场的每个人。

吉得富的一言一行是对海东精神的生动诠释。作为河湟文化的核心区,近年来,海东将河湟地区具有鲜明高原烙印的农耕文化和海东人民独特的文化理念和精神追求总结提炼,形成了耕读传家、崇德尚美,团结互助、守正笃实,艰苦奋斗、勇闯天下的“海东精神”,鼓励着海东人民奋勇前行。

传承与发扬河湟文化,每一个海东市民都有责任、有义务。开幕式现场,透过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许多市民似乎从千年前的丝绸之路上看到了海东一步步走来的印记。

“这次开幕式看完以后感觉非常好,有着海东独特的风格,有趣的同时也很有感触。”市民张秀丽说,乐都区是个老城区,本地人多、老人孩子多,这样有本地特色的演出很受欢迎,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机会可以看到这种极具河湟文化特色的文艺汇演,展现海东市优秀的文化软实力,让海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现在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大家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层面,这次河湟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使人心潮澎湃,各个县区的各民族群众都欢聚于此,确确实实是一场盛会!”来自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观众韩智激动地告诉记者,海东撤地设市以来,六县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以后,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也紧跟了上来。

湟水河畔,彩陶故里,高朋云集;花儿盛宴,流光溢彩,熠熠生辉。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暨河湟文化艺术节开幕式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优秀文化再一次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河湟文化全面代表着海东进入新征程的风貌,引领着海东在新时代的风气。

这是一场文化交流、艺术鉴赏的盛会,是广大市民共享文化大餐的节日,呈现了一幅唯美大气、如梦似幻的河湟文化画卷,为海东文化建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 2023-07-04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38281.html 1 让河湟文化 在湟水河畔迸发新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