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海东正处于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大有可为的新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渴求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聚集人才、成就人才。”“热烈期待各方英才认同海东、关注海东、加入海东、热爱海东、扎根海东,在这片热土上尽情释放创新智慧,激发创新热情,成就事业新辉煌……”7月3日,在以“智汇河湟 才聚海东”为主题的海东市人才交流会暨签约仪式上,海东市委书记乌拉孜别克·热苏力汗发出汇聚人才最强音。
7月4日,海东市各县区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和活动内容,同步设分会场开展座谈交流、专场招聘会、人才走基层等系列人才活动,奏响了人才发展与海东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铿锵乐章。
这是一片充满活力的人才沃土,这是一场共向未来的盛情邀约。
倾情打造 “毕业季·家乡行”系列活动
国家的发展靠人才,民族的振兴靠人才,为进一步引导广大在外优秀青年人才了解家乡、认同家乡、回归家乡,7月4日,海东市平安区倾情打造“毕业季·家乡行”系列活动暨“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专场招聘会,为乡村振兴赋能、为平安发展留才。海东各界青年才俊齐聚一堂,共商青年发展大计,共绘青春宏伟蓝图。
来自平安区的魏君,作为返乡创业的佼佼者,在招聘会上分享了自己返乡创业的故事,并鼓励更多的青年人才回到家乡就业、创业、立业,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点亮青春梦想!
作为青海民族大学2023届本科毕业生,韩晓娜表示,此次招聘会,既是一场学子与家乡的“双向奔赴”,也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了平安区委区政府对返乡青年的关心和重视。“对于毕业生自身来说,要增强信心,切实提高自身就业择业能力。同时,应该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自觉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同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回到家乡、服务家乡、建设家乡,要积极投身于平安区的强区建设当中,关心家乡的变化,用我们的青春和汗水,努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韩晓娜说。
活动当天,65家企业参加此次招聘会,提供了269个工种1359个岗位(其中无锡企业29家,涉及工种111个,提供岗位370个;省内企业36家,提供158个工种989个岗位)。岗位涉及卫生、文化、交通运输、社会服务、餐饮住宿、商贸服务等多个领域,为大学生群体的高质量就业创业提供了坚强保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直以来,平安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人才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高度重视人才和青年人才就业工作,始终把人才强区、就业优先摆在突出位置,统筹内外资源,加强规划谋篇,注重引育结合,区委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每年召开全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及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及时成立人才工作办公室,充实人才工作队伍。积极借助人才项目洽谈会、校园引才、定点帮扶、东西部协作、阿里巴巴援助等平台机制作用,广泛实施引才计划、育人工程、招聘活动,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保障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面对日益增长的毕业生人数和竞争愈加激烈的就业市场,平安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民生,通过举办大规模招聘会、组织实施各类政策性就业项目、提供各种就业创业补助、出台系列创业政策等举措。2022年,全区引进各类紧缺专业人才20名,新增就业1402人,转移就业40599人次,全区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人才、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强化、制度机制不断健全、投入保障不断加大,在人才培养引进、创新创业、发挥潜能等方面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持续扩大乡土人才供给、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 蒋晖
厚植人才乐土 打造人才之都
7月4日上午,“智汇河湟 才聚海东”海东人才交流节乐都分会场人才交流活动在海东市乐都区中心广场顺利举行,以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向八方英才发出诚挚邀约,吹响了人才集聚“集结号”,充分展现了“河湟古都·人文乐都”新形象。
据了解,本次活动邀请了人才项目签约专家及用人单位负责人,省内外各领域专家人才,乐都创新创业人才,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电商人才及有从业意向的社会群体,各乡镇主管领导及部分应往届大学毕业生,农村职业经理人,致富带头人等500余人参加。
在人才交流活动现场,不仅为求职者提供了种类丰富、待遇优厚的工作岗位,更有各企业的招聘负责人一对一解答求职者的相关问题,招聘会不仅架起了企业与未就业人员之间沟通的桥梁,缓解了企业“招工难”、未就业劳动力“就业难”的“两难”问题,而且对促进乐都区高校毕业生、脱贫群众、城乡未就业劳动力充分就业起到推动作用。
启动仪式结束后,各成员单位组织同步开展了“雨露计划+”就业促进暨百日千万网络专项行动现场招聘会、电商人才经验交流讲座、东西部协作教育系统经验交流及学科培训座谈会等活动,为全区广大人才搭建一个交流展示、学习分享、碰撞思想的舞台,更好地认识、感受乐都这片创新创业的福地沃土。
同时,在活动现场以“电商助农,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促消费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商品促销活动区主要以乐都区的重点批发商、代理商、超市等企业为主,展销商品有百货、饮料、日用品、快消品等。电商直播带货区主要以乐都区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为主,有生态牛肉、家电、青绣、绿壳蛋等,现场电商企业及网络达人开展直播活动,向广大粉丝推介乐都农特产品,宣传乐都文化。活动现场气氛浓烈、互动频繁,很多群众也受现场气氛感染,自发进行视频拍摄或直播,对活动现场进行宣传,不断吸引人气。据悉,活动现场促销金额3.25万元,其中商贸企业2.6万元、电商企业6500元。参展的各大商贸企业以最优惠的价格为本地居民带来实惠,既满足了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需求,也将乐都优质的农产品宣传了出去。
近年来,乐都区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坚持党管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以人才“金钥匙”开启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门。
乐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区委部署要求,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完善上下贯通、职责明确、精准高效的人才服务体系,努力为各类人才发展创造最好条件、提供最大便利、营造最优生态,把各方面优秀人才汇聚到海东乐都现代化建设中。
本报记者 祁树江
农业人才齐聚一堂 共话互助发展蓝图
7月4日,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召开“智汇河湟 才聚互助”农业人才交流暨签约仪式,重点围绕招才引智、经验交流、签约聘任等方面进行。来自省内外11名专家教授,“昆仑英才·乡村振兴人才”代表同全县农业科技人员代表开展交流与签约仪式。
互助县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农业农村和科技局、互丰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同中国农业大学、青海大学等科研院所10名专家签订了人才项目协议,就草莓产业、畜牧兽医、种业科学等方面达成了合作协议并颁发了聘书。互助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贺世军表示,希望以今天的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专家的技术优势、团队作用,帮助支持互助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落地,推动科技支撑力不断提升,助力“七彩农业”高质量发展,尽快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4名“昆仑英才 乡村振兴人才”先进典型代表围绕各自岗位作了交流发言,代表们满怀真诚、真知、真情,坦诚己见、畅所欲言,共话人才、产业发展大计,为互助县农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分享经验、建言献策。
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王磊表示,通过此次人才项目的实施,将围绕八眉猪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借助科技特派员等平台,培育新品系、开发新产品、建立新模式,打通八眉猪产业发展脉络,促进八眉猪产业绿色、健康、高效发展,助力我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把八眉猪产业打造成为互助县乡村振兴主导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新渠道。
近年来,互助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突出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全县人才工作取得新成效。依托九三学社,引进院士专家19名,围绕互助草莓、“互助五味”中藏药材技术标准化制定开展科研攻关,加快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持续做大蔬菜、草莓、中藏药材3大新型产业,引领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引领带动作用,县委人才办组织教育、文化、卫生、农业领域199名高技能人才成立人才小分队赴基层一线开展服务工作。通过政策宣讲、巡回讲学、专题授课、科技指导、临床教学和技术培训等活动,着力破解农牧业科技推广难题。
互助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始终把农业人才引进培育摆在“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依托“双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优质平台,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人才逐步成为互助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突破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人才兴农”战略,加大农业科技攻关和良种研发力度,全县农业持续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牧业总产值连续三年突破40亿元,“七彩农业”名片持续擦亮。
本报实习记者 陶成录 通讯员 拜永基
专家人才下基层 服务群众助发展
7月4日,根据海东市“智汇河湟 才聚海东”人才交流活动安排,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组织农林牧水、科教文卫等领域50名专业技术人才开展“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基层”活动,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推动作用,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切实做到深入基层、服务基层,把实用的技术、科学的方法、惠农的信息带到基层,帮助基层办实事、解难题,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当天,民和县农科局围绕基层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以农技专家结对服务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的方式,深入田间地头,提供科技服务。
“这次技术指导来得很及时,解决了很多我们在种植过程中的问题。”种植户纷纷点赞农技专家。
专家们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堂讲解和现场操作示范相结合等形式,及时为基层农技人员、种养殖大户解决农牧方面的技术难题。同时,另一边,县林草局组织林草站、森防站、园林中心技术人员,采取现场示范操作和专业知识讲授等方式,开展种植技术推广培训和主要病虫害识别和防治措施培训,加强对城市园林养护企业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加快科技成果向基层推广转化。
针对基层人才资源相对不足、分布不均、基础薄弱的实际,县教育局组织4名县城优秀教师送教下乡,深入农村中小学校,对讲课、听课、评课、研课等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指导,帮助基层教学质量薄弱学校提升教研能力,培养学校骨干人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片区教研活动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集合片内优质教育资源,以联片教研为平台,以优秀教师为主导,零距离地接触课堂教学,面对面地与教师互动,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教育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利用流动图书送教进乡村,对农家书屋图书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工作进行了指导和培训。精心整理农业、种植、法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书籍和刊物600余册,深入基层进行“流动图书”服务,并现场免费发放图书及报刊近200册。县文化馆组织2组文艺专业人员深入中川乡、官亭镇,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对土族纳顿、声乐、音响实操、合唱、广场舞等技能开展专业指导,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节目,展示民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县卫生健康局从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抽调优秀医疗人才下沉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对病历书写、医疗质量管理、合理用药等业务开展专题培训,对疑难杂症进行诊疗指导,为前来咨询的群众进行血压、血糖等常规检查和健康服务,发放健康科普知识宣传折页,科学普及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知识及老年防诈骗知识,传播合理膳食、规范用药,锻炼身体的健康生活方式,共开展义诊服务600余人次。
近年来,民和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夯实人才工作基础,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支持力度,着力优化本土人才成长环境,激发引进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本报记者 尕桑才让
百日千万网络专场行动招聘会举办
当天,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举办了以“牵手就业 心系人才”为主题的2023年“雨露计划+”东西部协作暨百日千万网络专场行动招聘会,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央和省、市县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扎实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接续推进东西部劳务协作,努力为广大人才多渠道推介企业用才需求和就业岗位信息。
活动现场,来自省内外30多家企业,提供了380多个可供选择的岗位,涉及服务业、医疗、教育、制造业等多个领域。现场热闹非凡,求职者络绎不绝,大家踊跃参与,通过招聘活动寻找各自理想的岗位,县域内富余劳动力、有就业意愿的大中专毕业生、城乡未就业劳动力等共600余人参加了本次招聘活动。同时,就业部门在现场设置就业政策宣传以及咨询平台,为110多人次提供了政策咨询和就业指导,并发放就业宣传资料、宣传抽纸等1000余份。期间,共办理求职登记72人,包括大中专高校毕业生、城乡未就业劳动力在内的56人与用人单位达成意向性协议,切实将岗位送到基层、送到老百姓心坎里,招聘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近年来,循化县立足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坚持引育并举,积极营造引才、育才、重才浓厚氛围,不断汇聚高端人才、乡土人才、头雁人才活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强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同时坚持按需引才、双向选择,借助“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契机,找准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一体推进,促成青海雪舟三绒集团与无锡帛利恒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达成初步协议,拟投资1.5亿元推动“互联网+牦牛绒产业”上升至牦牛绒全产业链数字化,实现特色产业提档升级、群众增收致富。树牢“有用就是人才,人才就在身边”的观念,大力挖掘“土专家”“田秀才”“绣娘”等优秀人才,积极推荐上报马德明、马明全等优秀人才分别入选全省“青海高原工匠”名录和“昆仑英才·文化名家”名录,并加强对典型事迹的表彰宣传,强化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在全县范围内营造“人人爱才、人人敬才、人人惜才”的良好氛围。
本报实习记者 陶成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