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永兰 摄影报道
“一次海东行,一生青海情。”日前,全国主流媒体海东行暨乡村振兴看海东采访活动画上圆满句号。一周时间里,30余位记者通过不同的角度,用手中的笔和镜头深入海东市两区四县,临走前,记者们纷纷在朋友圈留下了眷念海东、为海东点赞的话。
赞海东乡村风光无限
“不得不说,在海东看到的黄河,完全刷新了我对黄河的认知,原来黄河还可以万顷碧波。”这是江苏广播电视台记者许迪侃在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采访时发出的感慨。
“海东生态颜值就是高!”这是新华社记者申安妮登上乐都朝阳山时的感慨。
“昔日‘黑色硅铁走廊’变成了‘满目桃花’。”这是中国新闻社青海分社记者潘雨洁看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万亩桃园时的感慨……
生态景观、乡村景观、自然景观……在海东市,无论村落还是田野,移步异景,“高颜值”的乡村风光,让采访团的记者们赞叹不已。
在化隆县甘都镇阿河滩地质文化村,清澈的黄河水和红彤彤的丹霞相映成趣。在中国甘肃网记者赵满同看来,阿河滩村处处都是美景。“阿河滩村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赵满同说,村内有约800年历史、直径约2.1米,高约10米的古榆树,但树心空洞,可实现“古榆树里品茶饭”。
在古榆山庄的地质文化长廊,阿河滩村的地质地貌背景和黄河文明、撒拉族历史和文化完美结合,醇香的化隆拉面、精美丰富的撒拉宴也备受游客喜爱。
“黄河流经清水湾时拐了一个‘之’字形的大弯,形成了别致的景色,清水湾北靠积石山、南临黄河水、地势险要,这里气候温和、光照时间长,四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风景优美,河道两岸群山连绵、沟壑纵横,黄河水时而沉静如雪、时而咆哮如虎,与峡谷内的丹霞地貌和野狐桥、双驼峰共同绘成了一幅‘天下黄河循化美’的美丽画卷。”循化县清水湾景区的奇绝之美,让几位来自无锡市的记者为之陶醉。
“昔日山沟古寨,今朝旅游胜地。”当采访团来到乐都区卯寨景区时,无一不被这里的迷人风光所吸引。近年来,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政府搭台,能人唱戏”,卯寨景区探索出了一条以生态治理为基础,党建引领为核心的致富之路,带领新庄村和周边村庄实现了从“穷沟沟”到“金窝窝”的蝶变。
“2018年,民和县实施湟水河流域重点区域综合整治绿化工程,累计拆除原民和镁厂废旧厂房47万平方米,湟水河沿岸项目绿化总面积达98公顷。曾经的高烟囱、渣土坑,被乔灌木搭配不同色块的花卉和草坪组成的开阔绿意所取代。”当了解到民和县的华丽转身过程后,中新社记者潘雨洁如是说。
让潘雨洁为之着迷的还有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和乡麻吉村的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在油嘴湾农庄内,小径沿坡而上,民宿小木屋依山而建,一座座错落有致,从文创手工坊到聚会小酒吧一应俱全。
脚下野花簇拥着低矮的竹篱笆,客房内,当地村民习惯居家盘坐的土炕被改良成中式风格的“榻榻米”,屋外晾晒着野菜,这一切都让潘雨洁感到新鲜。“海东各地乡村风光各不相同,不仅好看,还耐看。”潘雨洁说。
赞海东特色产业兴旺
给采访团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海东乡村振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阿河滩地质文化村是撒拉族聚集的少数民族村,也是青海省首个地质文化村。当地利用黄河优势,借助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地质文化打造了乡村旅游项目,改善建设了集生态、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人文遗迹和地质景观,生动讲述着阿河滩村的‘前世今生’。”中国甘肃网记者赵满同在新闻稿件中写到。
位于循化县查汗都斯乡中庄村的“黄河彩篮”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占地133公顷,现有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棚)578栋,智能连栋温室2万平方米,配套水肥一体化的种植系统、工厂化育苗系统以及保温、保鲜、防护等辅助工程。
2022年产业园产值达2000余万元,吸纳200余人实现了就近就地稳岗就业,年务工收入达500余万元。先后获得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单位,全省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试验示范推广的样板园,海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园等殊荣。
近年来,循化县紧紧围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蔬菜样板”建设,发挥“黄河彩篮”产业园效益,打造具有河湟特色的农蔬产品基地,形成以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和“互联网+”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及“一个品牌,两个中心(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培训孵化中心),四个功能区(示范区、生产区、休闲区、物流区)”发展布局,年产辣椒、番茄、西葫芦、循化线椒、博洋9号甜瓜、麒麟西瓜、无花果等果蔬约4500吨。
无论是倾听介绍,还是眼见为实,“黄河彩蓝”产业的发展都令记者们感到震惊。为此,《青海日报》记者陈俊在新闻报道中深情写道:“此次在海东采访,感受到海东各族儿女团结互助、勇闯天下的精神风貌,见证了海东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城乡变化。”
小小针线也能做成乡村振兴大产业。《人民日报》记者将视角投向海东青绣扶贫工坊,对化隆县甘都镇阿河滩地质文化村“女儿绣”订单式产业项目进行了报道,称村内通过“公司+农户+集体”的形式,开设青绣扶贫工坊,承接各种绣品订单,带动当地妇女将“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既保护传承了“女儿绣”,又增加了收入。当地还积极开发“女儿绣”体验项目,让来到村内旅游的游客也能体验独特的撒拉族刺绣技艺。
海东的“拉面产业”同样备受采访团记者们的关注。中国甘肃网记者赵满同表示,民和县喇家遗址曾出土4000年前的一碗面条状遗物,被称为“世界第一碗面条”;30多年前,一批化隆面匠走出大山,以拉面犒劳味蕾,创造百亿产值,“小拉面”成为乡村振兴“大产业”。
(下转02版)
(上接01版)
赞海东独具人文之美
此次采访活动,海东丰富的人文景观也让记者们叹为观止。
走进互助县土族故土园,中新社记者薛蒂就被这里集中展示的极具特色的土族民俗文化、古朴神秘的宗教文化、地域特色显著的饮食文化和青稞酒文化所吸引,手中的相机一刻也没停下,随着一阵阵“咔咔声”,一张张展现海东土族风情的精美图片被展示在了中国新闻网上。
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是以文化旅游业为基础,集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民俗文化主题园区。位于河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海藏咽喉”的海东市,毗邻109国道、兰宁高速公路、青藏铁路、兰青铁路复线等,距西宁曹家堡机场约17公里,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文优势和地域特色突出。
该体验地发挥驿站功能,展示民族团结风貌,成为来青游客落脚休息、体验河湟文化、品特色美食、了解民俗风情、观赏民族建筑、祈福家国平安的起点,承载着青海门户集散服务中心和西宁休闲后花园的功能,是“青海东部会客厅”“大美青海之旅第一站”。
“之前虽然来过,只是带着孩子来游玩,并没有像这次深入了解过,我得多拍点,给自己留素材。”在实地走访中,中新社记者徐景康看什么都觉得新奇,用相机记录下了这里的特色小吃、作坊、民宿、农家院、酒吧等,尤其在看到那些具有民族风情特点的手工艺品坊、文创商店、茶楼、戏院后,他更是被深深吸引。
海东还是“彩陶王国”。在乐都区的河湟文化博物馆,上展的文物有石器、玉器、骨器、陶器、金器、银器、铁器等17大品类、近1180件(套),珍贵文物以青铜器、陶器为特色。
“你看看这彩陶上的符号多么神奇,这可都是远古文明的象征啊。”面对展出的彩陶,记者们纷纷感叹不已。人民网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馆内设有“河湟文明·源同九州”“河湟古道·交融天下”“河湟家园·和美向荣”“河湟筑梦·创建辉煌”四大主题展厅,还设置了趣味考古、陶艺泥塑等空间。
同样,位于民和县满坪镇的永录民俗博物馆也成为记者们了解河湟文化的“打卡地”,该馆为三进院仿古设计,馆藏大量明清家具精品,分千佛殿、中式家居馆、乌木精品艺术馆、河湟民俗文化馆等展区。“农耕文化展馆重建了四合院、打麦场、榨油坊、水磨房等,展现了甘青两地汉族村落的文化。”中新社记者薛蒂说。
赞海东特色产品诱人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让海东成为一个瓜果飘香的地方。近年来,海东市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乐都大樱桃、紫皮大蒜,平安富硒农产品,循化“一核两椒”,化隆拉面等,让海东的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名气越来越大,这些特色产业自然逃不过采访团记者们的眼睛。
“小小软梨,为50名贫困户劳动力解决就业,带动200户软梨种植贫困户,户均增收1.5万元……小小软梨,究竟有何魅力?”四川新闻网记者张颍决定一探究竟。
随着张颍的深入采访,《软梨树下“蔬”写富农新图景》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在民和县隆治乡桥头村建设优质软梨种植基地,100公顷(其中桥头村33公顷)软梨在此生长,并以每年20%的数量增长,种植区域辐射周边其他乡镇。
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2018年,民和县沿雅梨源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应运而生。依靠隆治乡得天独厚优质软梨资源,建成年产1200吨软梨饮料、800吨软梨果酒产品产业生产基地,并于2020年3月,发布青海省首个软儿梨果酒企业执行标准,为软梨产品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桃是民和县的优势果树品种之一,由表及里,记者们也看到这种特色产品的未来发展之路。“绿化区域中栽种的大面积桃林目前还处在养护期,林业技术人员进行嫁接、改造后,桃林才能有更大的经济价值。”有记者认为,民和县将“生态林”变成“经济林”,对扩大当地特色产品优势有着积极作用。
虽然同样是西瓜、无花果、树莓、辣椒,但在青海电视台融媒体记者张静看来,循化县查汗都斯乡中庄村的这些农产品却大不同。查汗都斯乡位于黄河谷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地相对富集且肥沃,水利灌溉条件优越,区域无重化工企业,无大气、水源、土壤污染,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近年来,循化县紧紧围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蔬菜样板’建设,发挥‘黄河彩篮’产业园效益,打造具有河湟特色的农蔬产品基地,形成以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和‘互联网+’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以及‘一个品牌,两个中心(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培训孵化中心),四个功能区(示范区、生产区、休闲区、物流区)’发展布局,年产辣椒、番茄、西葫芦、循化线椒、博洋9号甜瓜、麒麟西瓜、无花果等果蔬约4500吨。”在张静的眼里,这里的果蔬就是绿色、生态的代名词。
互助县东和乡麻吉村油嘴湾景区的美食街上,洋芋津津、炕锅土豆、老酸奶等道地家常味儿挑逗味蕾,游客们闲坐凉篷,“老家熬茶”的古朴牌坊下,“网红奶奶”吴有莲正手拿老烟斗,唱着青海小调进行烧茶表演。这一切都让中新社记者潘雨洁感觉独具“海东味道”,她说:“海东是个特色鲜明的好地方,今后应该常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