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下一篇

河湟社火话钱棍

□刘玮

钱棍舞是河湟社火中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群体性舞蹈,多由青少年男女表演,通过整齐划一的动作和灵活多变的队形来呈现出一种欢庆、热烈、祥和的节日氛围,其艺术性、审美性和娱乐性丰富了河湟社火的文化内涵。表演钱棍舞的演员们服装整齐,节奏划一,精神饱满,朝气蓬勃,动作古朴苍劲,舞姿舒展大方,不仅洋溢着一种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而且表现出河湟地区劳动人民不懈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

河湟社火中的钱棍舞表演叫“打钱棍”,没有演唱,也没有乐器伴奏,全凭领队的少年吹哨子指挥。其表演的基本动作有击(用钱棍碰击身体各部位)、拍(用手掌拍打钱棍)、踢(用脚踢钱棍)、点(用钱棍的两端点地使其发声)、转(手握钱棍转动)、抖(手握钱棍,通过手臂的力量使其抖动发声)等。传统的打法有“一打泰山来压顶,二打罗汉两肩平,三打黄龙来抱柱,四打臂膀两根筋,五打和尚盘腿坐,六打广寒月洞门,七打金鸡独立式,八打猛虎出山林,九打玄武太极图,十打还原闹新春”之说。河湟社火中的钱棍舞常见的套路有“上八套”“下八套”“踢脚尖”“缠脖板”等。

演员在进行表演时,用拇指、食指、中指作握笔状将钱棍握于掌心或用五根手指握于掌心,按哨声节拍依次击打肩、臂、肘、背、腰、胯、腿、脚掌、脚背、脚跟等部位,也可棍与棍、棍与地面碰击,并由此引动上半身的扭、摆及下半身的起、蹲和跳跃,从而形成挺胸、抬头、前躬、后仰、转体、弯腰、屈肘、屈膝、甩胯、旋转、摆动等动作,同时还可进行长形、方形、圆形、蛇形等各种队形变换,要求演员做到步调一致、快慢结合、动作整齐划一、击打部位准确,无论是原地表演还是在行进中表演,都讲究前、后、左、右的协调对称。

笔者从小便很爱看社火,能从人家开始化妆一直看到“卸身子”(谢神祇),钱棍舞自然也没少看。开始表演的哨声一响,一根根钱棍就如同粘在了演员们的手上,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而打腿、时而击肘,演员们也是时踞时立、时进时退、边打边走……当表演进入高潮时,动作难度增大,节奏也明显加快,但演员们一个个气定神闲,穿插自如,把手中的钱棍舞得风生水起,花样百出。但只见钱棍绕身翻转,彩穗飘舞纷飞,铜钱哗哗作响,气氛欢腾热烈,令人目不暇接,不时引起观众们的阵阵欢呼与喝彩。看钱棍舞,不仅可以欣赏到具有河湟乡土风貌的舞蹈表演,还能充分感受到河湟人民矫健粗犷、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

过去的社火表演,因受经费所限,服装和道具的制作都是因陋就简。钱棍舞演员的服装,早年间男性都是白色衬衣、黑色裤子,头扎白手巾,有点像安塞腰鼓鼓手的装扮。女性都是白衣黑裤或红衣黑裤,头发扎成双纂,腰系彩绸,色彩对比鲜明。后来,社火表演的经费越来越充足,演员的服装也变得越来越多样。

关于钱棍的长短尺寸,有“金钱棍,三尺三”的说法。找一根粗细适中的木棍打磨光滑,两头挖槽凿空,用铁钉穿上几枚铜钱,然后再用五彩绸布或流苏装饰一番,一根钱棍就做好了。后来铜钱日益稀少,人们就用铁片、垫圈替代,但行家都说发出的声音不如铜钱好听。这样一根简陋却不失观赏性的钱棍,在舞动时哗哗作响,彩穗飘扬,格外醒目好看。钱棍在表演过程中既是道具,又是击节的乐器。其响声曼妙而独特,隐然有金声玉振的艺术效果,给人以昂扬振奋之感。

钱棍舞在我国流传甚广,在不同地区的名称有“金钱棍”“霸王鞭”“连厢”“连宵”“莲箫”“年箫”“花棍”“浑身响”等等。钱棍舞在各地的表演形式也有所不同,有的只跳不唱,有的边跳边说,有的则是边跳边唱。每个地方的表演基本上都会融入一些本地的文化元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钱棍舞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史料依据。关于钱棍舞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清代学者毛奇龄的《西河词话》。书中记载:“金作清乐,仿辽时大乐之制,有名连厢词者,带唱带演,以司唱一人,琵琶、笙、笛各一人,列坐唱词……此人至今谓之连厢,亦曰打连厢。”这里的“连厢”,即指钱棍。那钱棍为何被称作“连厢”呢?在钱棍舞流传甚广的川北地区有一个“莲香诉苦”的故事。相传有一个名叫莲香的童养媳,因受公婆虐待,背地里向邻居们诉苦,一边指着身上的伤痕哭诉,一边拿吹火筒比划被公婆毒打的惨状。人们同情莲香的遭遇,相互诉说,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形成“打莲香”的形式,即边说边用竹筒比划。后来,“打莲香”被讹传为“打连厢”。

清乾隆时人李声振记述当时北京及河北地区民间歌舞、杂乐、杂戏等表演情况的竹枝词专集《百戏竹枝词》中记载:“徐沛妓妇,以竹鞭缀金钱,击之节歌。”这里的“以竹鞭缀金钱”显然就是今天我们所见的钱棍了。在我国北方许多地方,钱棍被称作“霸王鞭”,据说与西楚霸王项羽有关。相传楚汉相争时,项羽麾下的将士们每攻下一座城池,便会站在马上,挥舞马鞭,高歌而舞,借此表达胜利的喜悦,场面极具张力。后来,民间百姓有喜事时竞相效仿,于是这种欢庆胜利的即兴舞蹈便从军营传到了民间。不过,马鞭慢慢衍变成了钱棍。如此看来,处处体现着阳刚之气的钱棍舞,也可以看作是对战争生活的某种写照。

如果追踪钱棍的民俗学源头,恐怕就要提到“钱币辟邪”的传统习俗了。在有着“中国钱棍舞之乡”称号的重庆市城口县,流传着一种说法。相传在清乾隆年间,湖北襄州有一巨贾名叫曹卓。此人认为铜钱上有皇帝的年号,而皇帝是真龙天子,因此他在大门上挂了大量铜钱,以为风吹动铜钱发出的响声能辟邪保平安。后来,人们纷纷效仿,也在大门上挂铜钱,作为辟邪之用。这种习俗实际上是从汉代一直延续下来的,古代甚至出现了专门用于辟邪压镇的厌胜钱。古钱币不仅承载了封建社会的思想传统和文化内涵,其实也蕴含了一些古代社会的文化习俗,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精神诉求。河湟社火中的钱棍舞,就含有敲打开四方财路的寓意。

钱棍舞的起源很难详考,只能从民间流传的故事传说中寻踪觅影。各地关于钱棍舞起源的故事虽然有着不同的版本,尽管其情节、内容各不相同,但这些故事的主题思想却基本一致,都体现着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盼。

河湟钱棍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蕴和深厚的艺术特质,但在今天的社火表演中却很难见到了。其实,钱棍舞舞姿优美,动作大方,简单易学,又不受场地限制,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普及性。与此同时,钱棍舞也是一项可以活动身体各个部位从而达到强身健体效果的绝佳运动。打钱棍既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又可以改善关节的灵活性,增加肢体的柔韧度,既适宜于体育锻炼,又可以作为节庆时的群众性团体文艺表演。据说,打钱棍已经作为一种新的锻炼方式,在一些广场舞人群中受到欢迎。希望历史悠久的钱棍舞能够以这种方式永远流传下去,而不是走进博物馆。

--> 2023-07-10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38561.html 1 河湟社火话钱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