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富生 摄影报道
夏风轻拂,万物蓬勃。在这踔厉奋发的时节里,到处洋溢着火热的干事创业激情。重点项目工地上,工程车辆来回穿梭,建设者们紧盯目标抢工期、赶进度;农业产业园区里,菜农果农施肥除草、年年收获希望;老旧小区里,处处旧貌换新颜,居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海东市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现如今,行走在海东大地,处处散发着昂扬奋进的生机活力,时时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滚滚热潮,城乡协同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粮食稳产增收、脱贫攻坚、环境整治、教育医疗提质、基础设施完善、移风易俗、厕所革命等事关民生福祉的工作成效突出,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乡村建设朝着更高质量、更快速度方向前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发展底气更足
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劲动能。海东始终朝着“把产业做好做实做大”目标方向共同努力、持续发力,不断强化产业建设力度,持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基础越来越稳、越来越实。
其中,化隆拉面在上世纪80年代末走出大山,依靠“邻帮邻”“亲帮亲”的方式,走上了一条白手起家的谋生路。经过四十多年的培育发展,11万化隆拉面人在全国280多个大中城市开办拉面店1.8万家,实现总产值近135亿元,拉面成为海东最具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劳务品牌和优势产业,成为海东的经济亮点。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种地、养殖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各族群众的精气神越来越足。海东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把“三农”工作作为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去推动落实,在确保粮食产量持续提升的基础上,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市种养殖业发展更好、效益更高、收入更多。在此背景下,海东连续六年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收,粮油蔬菜总产量连续十年稳定在全省的近一半,占据全省农业的“半壁江山”。
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量身打造了产业“四地”建设目标,为青海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海东积极融入全省的产业布局,将“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谋求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青稞酒、富硒产品、拉面、青绣等特色产业,绿色大数据中心、红狮硅基新材料、“绿电”工程等产业项目,实现了促进经济绿色发展、做到清洁无污染的同时,对乡村振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城乡颜值更高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近年来,海东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之大者”放在首位,坚持生态优先战略,积极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和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治理,精准、科学、依法打好蓝天、净土、碧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空气质量从2015年开始监测时的89.7%提升到2022年的92.6%。在黄河、湟水河、大通河三条市内主要河流的水环境保护和治理中,全市统筹推进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项目建设,黄河、大通河出境断面Ⅱ类水质达标率为100%,湟水河出境断面Ⅲ水质达标率为100%,确保了一江清水出城出省。
植树造林利国利民、惠及子孙。海东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海东市全民义务植树条例》,高标准实施祁连山、青沙山、积石山“三山”绿色屏障工程,大通河、黄河、湟水河“三水”绿色河谷工程,大峡、小峡、老鸦峡“三峡”绿色城区工程,累计完成国土绿化752.27万亩,营造林全省贡献率连续7年最高,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6%。经过全市173万群众齐心协力共同保护共同治理,海东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乡村的树木林草一年比一年多,环境质量一年比一年好,海东人民坚强守护了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木千山。
人民口袋更鼓
在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之际,全市共有634个贫困村,4.84万贫困户、17.57万贫困人口,是全省贫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是青海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经过五年脱贫攻坚的努力,全市的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圆满完成了海东绝对贫困清零目标。
平安区蚂蚁服务星站项目是海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是青海省第一个蚂蚁云客服站点。作为平安区数字经济产业的开端,将推动数字经济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质和技能,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为高校毕业生、返乡青年、待就业人群等在家门口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人才振兴,开启数字就业新业态。
脱贫攻坚带来了的最直观的改变,就是人民群众的收入更多了、信心更足了、生活更好了。数据可以折射出十年的非凡成就:2012年至2022年的十年间,海东的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274.13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562.8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1231.5元增长到2022年的22971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93%,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4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8%。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到,海东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面貌焕然一新。原来破旧低矮的老房子变成了亮堂的新房子,坑坑洼洼的土路变成了硬化路,6.47万易地搬迁群众住进了新房,学生上学不用再翻山越岭,看病就医也越来越方便,到户产业帮扶和技能培训等措施给了群众自生动力,低保兜底、大病救助等政策让特殊困难家庭有了保障、有了依靠,村集体经济产业和各类合作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务工,实现了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的全面跨越提升。
种种改变,有力彰显出海东脱贫攻坚的显著成效和斐然成果,也衬托出海东市委市政府始终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为海东人民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的生动实践。
十年,千家万户的“小幸福”开花结果,民生也成为海东最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