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生敏 通讯员 王文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总书记在一次次考察调研中,到田间地头,到农家炕头,和乡亲们拉家常、细算增收账,而在河湟大地上,无数辛勤的农民借着政策的东风,手里的钱袋子正日益鼓起来。
“起钩!”近日,在西宁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T3航站楼项目现场,“80后”塔吊女指挥桑婷手持对讲机,向塔吊司机发出信号。几分钟后,巨大的塔吊在她的指挥下,将一捆钢筋平稳吊装到了施工区域。作为工地上的“夫妻档”,她和丈夫已在这个工地工作两年有余。随着今年复工复产的步伐加快,作为平安区农村出身的打工人,桑婷夫妻俩每月收入已经过万元。
除去工地罕见的塔吊女指挥身份外,桑婷还是平安区住户收支调查的一名电子记账户。“每天晚上都习惯了把一天的收支情况记下来。这个App对每个月的支出都进行统计,现在我每个月的钱都花在哪里一目了然,家里一个月的各类支出情况特别清楚。”桑婷熟练地打开手机e记账软件,将购买的蔬菜水果花费一一详细记下来……
“推广普及e记账,有助于统计部门实时了解记账户每天的收入支出情况,合理核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时了解农民收入变化和消费品价格结构变化,为政府制定各种惠民政策和宏观调控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国家统计局平安调查队队长李孝勇说。
“以前从来没有记账的习惯,记账以后,感觉自己更会过日子了。”说起记账,平安区古城回族乡石碑花海景区手工面片馆的主厨金忠很有感触。“今天发工资了,你别忘了在账本上记上。”金钟对正在厨房忙碌的妻子喊了一声,“知道了,每天都记着呢。”妻子爽朗的笑声回响在幸福的小院里。“现在正值旅游旺季,在景区上班一年收入能有六七万元,离家近还能照顾得了老人孩子,满足得很。”金忠擦了一下额头的细汗。
这两户记账户仅仅是平安区农村家庭用每天一笔笔柴米油盐的账单,串起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一个小小缩影。据国家统计局平安调查队调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平安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632元,同比增长8.4%,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持续缩小。从收入结构来看,工资性收入占比最大,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9.9%;财产净收入占比最小,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9%;转移净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9.8%和8.0%,收入结构持续优化。
“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六成,要进一步促进就业创业拓岗增收。”李孝勇说,一方面,要增岗促进就近就业。进一步发挥西成铁路建设、西宁机场三期工程等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项目的作用,不断推进以工代赈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大外出就业稳岗,做好对外出务工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东西部协作,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为省内外用工企业和本地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牵线搭桥,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
农业是农民收入的基础。平安区将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打造杂粮、禽蛋、饲草、食用菌等8大富硒特色产业基地,积极申报三合镇为马铃薯产业强镇、三合镇寺台村为食用菌“一村一品”示范村,推广发展青宏杏等林下经济,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并利用青洽会、农展会、东西部协作农畜产品销售窗口等平台,积极引导鼓励农业企业、合作社宣传平安富硒特色农产品,扩大销售规模,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