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朵玉雪 赵新秋
盛夏七月,清风朗朗。
近日,记者走进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西村,只见漫山遍野一片绿,连片种植的玉米地里一株株玉米苗壮叶展,长势喜人。此时,西村党支部书记王胜元正带领村民在玉米地里浇水、锄草……尽管天气炎热,但村民们干劲十足,脸上满是喜悦。
看着眼前拔节生长的玉米,许多村民都发出了感叹:难以想象去年这片土地还是无人问津的杂草地。
近年来,随着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务工就业,留在村里的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少,加之部分土壤盐碱化,渐渐地西村西河滩6.7公顷耕地被撂荒,撂荒的土地上长满了荒草,看上去很杂乱。
如何让撂荒地变成丰收田、致富田?
今年,西村党支部立足实际,用活用好“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在高庙镇党委政府的协调下,积极争取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支持,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西村农机服务队,并流转了西河滩9.3公顷的闲置土地,纳入村集体经济统一管理,由村股份制经济合作社进行集中整治、复耕,充分盘活土地资源,助力村集体和农户增收。
王胜元告诉记者,这些撂荒地虽然肥力下降,土壤盐碱化,但仍是宝贵资源,通过村“两委”多方动员,把西河滩撂荒的土地整合起来开发利用,一方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还能增加群众收入。
“这些撂荒地全部复垦出来以后,流转给种植大户、家庭农牧场这些搞种植的老板,种上马铃薯、玉米、饲草,肯定能大丰收,老百姓也能拿到一定的流转费,而且还能吸纳更多劳动力,增加村民收入。”王胜元说。
在撂荒地整治中,西村党支部克服一切困难、想尽一切办法,让撂荒地不再撂荒。今年年初,土地整治好后,西村村“两委”发现肥力达不到农作物种植的要求,便立即把农技干部请进田间地头,把脉开方,筛选出适合的农作物加以种植,第一期先种玉米,把土壤盘活;第二期再种马铃薯、大豆这些比较适应干旱、盐碱土壤的农作物。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生之本。今年,经过西村村“两委”商议及征求村民意见建议,由村委会主任王斌家具体负责西河滩撂荒地的复耕复种工作。
“撂荒地复耕后,对村集体来说参与耕种的农机服务队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4万元;对村民来说每年可收入每亩400元的土地流转费;流转土地后部分村民还可以在种植基地务工,播种时节拔草、浇水等工资每天100元,开拖拉机的工资每天160元,一年下来,能让村民增收500元至1000元。”王斌家说,虽然目前收益较低,但撂荒地整治已经走出了重要一步,今后西村“两委”将继续壮大村集体经济,确保耕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为村民带来持续稳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