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巴迎桂
八月的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镇万物葱茏,生机盎然。走进田间地头,一排排整齐、翠嫩的红莴笋长势喜人。田间地头,村民散布其间,正在热火朝天地采收着红莴笋,现场一派丰收景象。
近年来,南门峡镇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按照“绿色、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把高原夏菜种植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来培育,在品质上突出特色,在产销上精准对接,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
南门峡镇卷槽村村委会主任祁多杰向记者介绍,我们自2021年以来就开始大面积种植红莴笋,共流转了全村的45公顷土地,全部用于种植红莴笋。“去年群众在蔬菜基地务工的收益很好,一年能挣一万多块钱。今年,我们继续组织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实现了农忙务工两不误。”祁多杰说。
乡村振兴路上,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近年来,南门峡镇秉持大力培育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始终坚持以增加群众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突破口,充分利用海拔高、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灌溉水质无污染等地理优势,不断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因地制宜持续发展壮大红莴笋种植产业,每年红莴笋种植面积达107公顷,旺季时,每天约有3000多吨的红莴笋运往全国各地,每公顷的收益达10万元左右,有效带动群众就近就业5000余人,脱贫户700余人,实现了既让“田间丰收”,也让“钱袋子丰收”,真正成为群众的增收菜、致富菜。
如今,红莴笋种植产业也成为南门峡镇农业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硬核支撑,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调结构、突出特色兴产业”的致富好路子。
“我家今年一共种了20多亩,一亩有7000多斤的产量,每斤能卖0.5元到1元,预计总收入可达11万元。”种植大户贺鹏草高兴地说,今天,他的工作任务就是把10亩红莴笋铲好装车,为了完成任务,他从早晨六点钟就开始采收,当天就可以交给菜商统一收购,现收现卖,很方便。
“今年家里的地流转出去了,我在家门口的菜地务工,一天也有100块钱的收入,还是当日结账,日子就像火红的莴笋一样,越过越红火。”在地里忙碌穿梭的卷槽村脱贫户祁抓血喜上眉梢。
在红莴笋富民增收的这条道路上,南门峡镇还将紧密结合实际,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特色蔬菜种植产业的发展,逐步延伸红莴笋种植产业链条,向深加工、创品牌转变,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全力推进强村富民,奋力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