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协拉村里民族团结一家亲

□本报记者 祁树江 通讯员 马翌晖

晴空万里,清风和畅。从甘青交界的黄河岸边沿着官哈公路一直往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杏儿藏族乡的脑山深处驱车行进,路两旁平整有序的田野里油菜花争相怒放,麦苗正拔节生长。有一处用藏、汉两种文字题写的“协拉村”标识牌十分醒目,这是一座有着97户459人的小村庄,居住着藏族、土族、汉族三个民族。

走进主巷道,一道道石头墙整齐排开,一阵阵藏香扑面而来,一条条风马旗晃动摇曳,一排排民房宽敞亮丽,光是眼见耳闻,就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独具民俗风情特色的传统村落。

进入村子后,一栋二层小楼矗立在村子中央,五星红旗在楼顶迎风飘扬。跟砖木混合建造的藏乡人家相比,钢筋混凝土的它格外显眼。这就是杏儿乡协拉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是村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组织党员群众开展活动、接受教育的固定场所。

2018年,杏儿乡党委联同民和县创建办在村委会活动室前修建了一个民族团结广场,制作了多处宣传栏,并以“同心创造和谐社会、携手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广泛宣传了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多年来,协拉村党支部时常组织党员干部在这里宣讲党的惠农富农强农政策、学习民族团结知识,通过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为父老乡亲们办了不少的实事好事。

不仅如此,在“七一”“国庆”等重要节日期间,协拉村还组织党员干部和全体村民在民族团结广场一起唱红歌、跳“锅庄”,礼赞新时代。通过共舞一支曲、齐唱一首歌、同说一句话,激励大伙儿把心聚在一起,把“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变成现实。

“这些年我们村一直在搞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活动,不管是藏族、土族还是汉族,大家都很积极,都很愿意参加。”问起村里的民族团结情况,离任党支部书记李文海说,协拉村虽然有3个民族、7个姓氏,但是多年来,大家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红白喜事、建房帮工,每家每户都会不请自来,一户都不会少。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李文海还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司法调解员,但说起这个,他表现得既惭愧又自豪,按照他的话来讲,他就是一个“挂名”的荣誉调解员,因为这些年他从未调解过一起矛盾纠纷,也没有一件矛盾纠纷需要他来调解。

对于村里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协作,村民们早已习以为常。有着46年党龄的原监委主任李多吉老人说,多年来,协拉村在各民族间的迁徙、杂居、通婚等形式的交往交融中,藏族、土族之间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大家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认同,和谐共生的族际关系已经一代接一代地传了下来,所以闹矛盾或者打架斗殴的现象几乎没有。

藏族村民倪尖措是村里的养殖大户,家里有100多只羊,几十头牛,但因管理不善致使自家的草料房起火,虽然全体村民奋力扑救,但最后还是被烧得一干二净。为了帮倪尖措尽快渡过难关,大家自发帮钱帮物,特别是村里的土族村民,有的人把自家预备的饲草料送给他应急,让他充分感受到了什么是民族团结“一家亲”,什么是“手牵手心连心”。正如李多吉打趣那样:“现在我们就是“格在帮”和“扎西德勒”交融在了一起。

“格在帮”在土语里是“好、团结”的意思,而“扎西德勒”是藏族人民表达祝福的敬语,协拉村各族群众正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交流交融,才使藏族、土族、汉族群众形成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村落共同体。对协拉村村民来说,团结互助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雪中送炭。

近年来,杏儿乡作为民和县唯一的藏族乡,用“滴灌式”的方式增进各民族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通过突出“民族、文化、生态”主题,深入挖掘多民族乡村历史,依托当地生态和文化资源,借助乡村振兴建设等项目,将全乡7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村。2018年,杏儿乡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乡镇”;2019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 2023-08-06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39751.html 1 协拉村里民族团结一家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