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三江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园

□本报记者 周晓华 摄影报道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诗人李白诗句中的“天”究竟在何方?追根溯源,一座山脉,一片草原,一座大湖……青海的三江源头,处处都是有关于这个“天”的考证。

长江、黄河、澜沧江从青海发源,大河浩荡,奔流不息,滋养着广袤大地。地处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素有“中华水塔”美誉,是全球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集中的自然保护区。

这里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这里雪山遍布、冰川矗立、草甸绵延、荒漠茫茫;这里天蓝地绿、牛羊成群、民风淳朴、圣洁高远;这里雪豹悠然踱步、白唇鹿追逐嬉戏、岩羊成群奔跑;这里牧歌悠扬,牛羊肥壮,万物共生……

7月下旬,本报记者跟随“百媒百眼看三江”三江源国家公园媒体行的队伍,深入三江源国家公园,实地感受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拉觉悟生态教育站里的坚守

虽值盛夏,但地处三江源头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依旧寒气逼人,天空中飘来雨夹雪,蒙蒙细雨不断洒入代曲河,一路奔涌向东,最终汇入万里长江。

曲麻莱县北临昆仑山、南接通天河,向西则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无人区——可可西里,这里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保护区域。

早晨9点,从曲麻莱县出发,穿越数不尽的险峻山峦和湿地草原,在历时近2个小时的车程后,记者来到了名为“拉觉悟”的生态教育站。“拉觉悟”取自藏语,“拉”意为“神仙”,“觉悟”指“尕朵觉悟”神山。拉觉悟生态教育站位于曲麻莱县东南部巴干乡团结村境内,平均海拔4200米,该区域是长江水系的主要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类型丰富。

这里,草木丰美,草原辽阔,远远望去,草原与骏马、牦牛融为一体,远处成群的牛羊以及盘旋高空的苍鹰汇聚成了一幅辽阔壮美的风景画。在这里,一群藏族年轻人成立了拉觉悟生态教育站,他们巡高原、拍雪豹,也给当地农牧民科普野生动植物保护知识。

作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生态保护与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站点,拉觉悟生态教育站通过教师和志愿者的积极讲解,引导和帮助当地牧民认识学习生态保护对于自身和后代的重要性。

拉觉悟生态教育站里没有无线网络,有时候甚至没有手机信号,但每一次前来参加培训的牧民都会为这块热土带来生机与活力。这里的藏族大学生们从曲麻莱县走出去,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却有很多人毅然坚持回到曲麻莱县,扎根在拉觉悟生态教育站,为当地牧民进行生态教育服务。

今年30岁出头的白玛既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管护员,也是曲麻莱县的生态教师,还是拉觉悟生态教育站的教学站长。这些年来,他不断讲述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理念,向当地中小学生、牧民分享发生在国家公园里的生态故事。

白玛说,他热爱大自然,热爱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因为热爱,他的工作离不开生态保护。他义务为村民培训、宣传环保理念,牧民一听到有保护生态的课程,都会积极参与。

今年25岁的旦增拉巴,是曲麻莱县拉觉悟生态教育站的一名工作人员。“我大学所学专业是摄影,而我的家乡地处三江源,这里不仅有很多珍稀的野生动物,更有一群可爱的牧民,我想通过自己的镜头,将家乡的故事传播出去。”旦增拉巴告诉记者。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三江源,旦增拉巴将自己拍摄的野生动物、风光美景视频发布在抖音、微信视频号、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我们的三江源”账号也赢得众多网友的关注和点赞。同时,他还为附近的牧民讲授摄影技巧,吸引了许多牧民参与到三江源拍摄宣传的队伍中。

新时代,新征程。拉觉悟生态教育站里的每一位成员都在竭尽全力做好生态管护员的工作,为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贡献力量。

“关于‘环保’,我有无数个构想和抱负。”这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曲麻莱管理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局长尕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曲麻莱县曲麻河乡作为黄河源头列入其中。在尕塔看来,这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意义。“成立生态教育站、培养生态专职教师、针对全县牧民开展教育培训……我做这些的目的就是让牧民在生态环保的路上越走越扎实。”尕塔说道。

“万物生灵中人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动物。”尕塔说,“三江源国家公园如果有一天没人的话,那这就是一个荒野区,没有意义,我要做的就是把三江源这片净土留给居住在这里的人。”为了展示曲麻莱县珍贵的生态资源和丰富的体验资源,尕塔又组织建立了生态管护员大自然摄影队、绿色江源雪豹监测队等。

“生态教育站也将邀请专家、科研人员在当地开展科研工作,结合护林员对野生动植物的监测数据,逐步建立曲麻莱野生动植物监测数据库。”尕塔介绍,未来,生态教育站将在专家和志愿者的帮助下,通过自然体验、托儿所、拓展销售等举措,为曲麻莱县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牧民经济收入协同提升提供借鉴和示范。

(下转03版)

(上接01版)

在绿水青山间走出旅游致富路

玉树州杂多县昂赛乡,坐落于澜沧江源头的扎曲河畔,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这里流水潺潺、绿草如茵,峡谷内有奔腾的澜沧江、变化多端的丹霞地貌、葱茏蓊郁的崖柏森林和逶迤连绵的山峰,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常有雪豹、猞狸、岩羊等野生动物出没。

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之一,这里不仅是中国西部重要的水源产流地和生态安全屏障,也成为雪豹等珍稀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以前我们以放牧为生,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现在整个村子都被划入三江源国家公园,许多科考工作者、游客慕名而来。”桑周说。

28岁的牧民桑周,在2018年以前,和大部分牧民一样,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为放牧和挖虫草、川贝母等。2018年,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昂赛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2018年开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与自然保护机构合作,启动了昂赛大峡谷雪豹自然体验项目,因为从小喜欢自然风光与野生动物,我很快报了名、递交了经营申请。”桑周介绍。

不久后,包括桑周在内的22户牧民成为接待家庭,承担自然体验项目的向导、司机和接待任务,带领自然体验者在昂赛大峡谷内观察记录雪豹等珍稀野生动物、欣赏自然和文化景观、游览并体验牧区生活。

至今,桑周都清楚地记得自己接待的第一个外国团队。“他们从美国过来,也不太能听懂普通话,我们就提前下载了翻译软件、打印了英文手册,提前沟通好第二天去哪里观察野生动物。”桑周回忆,4天的时间里,他带外国游客去了不同的山谷、垭口转悠,领略峡谷风光,也看到了各种野生动植物。

“当上导游后,我们还要接受各种培训,要学习如何接待体验者,了解各种注意事项,还要学习野生动植物知识等。”桑周说,通过培训和主动学习,自己更加清楚地了解了动物习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

伴着“天时地利人和”,桑周家特许经营的生意得到了体验者们的好评。“接待过的体验者都认为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探索观察,我们也能切身感受到近年来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成果。”桑周分享。

目前,昂赛大峡谷自然体验项目有超过600人次体验,好评率超95%。该项目通过打造生态产品,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高了当地牧民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动力。特许经营带来的多重收益,也会按照收益分配约定,自然体验项目的45%归接待家庭所有,45%归集体所有,10%归村动物保护基金所有,全村都可以受益。

如今,桑周家靠着自然体验项目、生态管护员每年可以拿到2.16万元的工资,年收入可达10万多元,较2018年前增加了40%。

“成为自然体验的导游后,我对家乡又有了更多了解,视野更加开阔了。”桑周说,以前不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现在生态好了,大家都能挣上钱不说,家附近用望远镜就可以看到岩羊、白唇鹿等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

“良好的生态产品是普惠的民生福祉。”通过在昂赛大峡谷雪豹自然体验项目中的科学研究,北京大学将研究成果整理成为科学知识以及解说手册,让该项自然体验的生态产品更加科学化、丰富化、本土化,也让这块特许经营的“试验田”更好助力高原牧民增收。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像桑周这样的故事在三江源头数不胜数,连点成线,连线成面,一个又一个牧民的故事汇聚成生态惠民的生动画面,讲述着生态文明红利惠及百姓的生动实践。他们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筑牢生态之基。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世代传承

行驶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的公路上,美丽的鄂陵湖就像晶莹透亮的眼睛闪烁着干净、耀眼的光芒,间或出现的野牦牛、藏野驴在湖边悠闲地吃草,湖畔静悄悄不见人迹。

8月1日一大早,天刚蒙蒙亮,家住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镇河源新村的华旦当周穿着父亲宽大的生态管护服,与父亲的队友们一道踏上了一周的巡护之路。

华旦当周的父亲日多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一名生态管护员,他和队友所管护的区域是黄河源头区域,包括扎陵湖、鄂陵湖等“姊妹湖”地区,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这里地处三江源腹地,人迹罕至,巡护中常常要应对复杂多变的路况和天气。

华旦当周告诉记者,在他的记忆里,父亲一上山巡护就是一周,夏天骑着摩托车进山,冬天天冷的时候坐着大巴车。“今天是我第一次以生态管护员的身份来到这里,听叔叔们说,这次巡护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观察鸟类,另一个是捡拾垃圾。”华旦当周说道。

当日上午,天气有些阴沉,但扎陵湖烟波浩淼,波澜壮阔。湖面风平浪静,偶尔有阳光穿过云层缝隙照射到水面,星星点点的波光犹如一颗颗闪耀的珍珠,微微晃动,由近而远,极为壮观。

巡护间隙,生态管护员们坐在湖边的山坡上,拿出口袋里的馍馍开始吃起午饭。即便馍馍干硬难以下咽,但看着眼前波光粼粼的扎陵湖,生态管护员三排笑着说道:“以前,人们想着养更多的牛羊;如今,人人想得更多的是守护咱们的草山、河道……你看,这就是我家乡的湖泊,多美啊!”

“藏族人有句千古诺言:祖祖辈辈把地球原原本本传给我们,我们也要把地球原原本本传给子子孙孙。”三排说。

三排的家乡位于玛多县扎陵湖乡擦泽村。玛多县素有“千湖之县”的美称,黄河上游最大的两个淡水湖——扎陵湖和鄂陵湖就像两颗明珠镶嵌于此,当地人根据湖水的颜色和形状而定湖名。鄂陵湖藏语称为“措鄂让”,意为青蓝色的长湖,湖面东西窄、南北长,形状犹如一个巨大的宝葫芦,湖水平均深20米,最深处可达30多米,蓄水量在100亿立方米至120亿立方米,相当于青海湖的十分之一。

扎陵湖,藏语称“措嘉让”,意思是白色长湖,玛曲携带泥沙从扎陵湖西南隅流入,从东南隅流出,因风浪泛起时湖面呈灰白色而得名“白色长湖”。扎陵湖平均水深9米,蓄水量46.7亿立方米。湖西距黄河入湖口不远处有三个小岛,每逢夏季,大群水鸟聚集在这里,因此也被称为“鸟岛”。

保护这两个湖是三排在内的巡护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三排告诉记者,他现在每个月能拿到1800元的工资,巡山监测、捡拾垃圾是他目前最主要的日常工作。“一年下来,总收入能有2.16万元,是除家庭主要营收之外最多的收入。”三排说,从小在草原长大的他,现在工作也在草原,参与生态管护的工作,不仅多了一份收入,也丰富了生活,更为给子孙留下一片绿水青山作出了贡献。

在生于斯长于斯的三排看来,生态保护是重中之重。“哪怕管护值班表没有安排,我也会去巡护。”“有了体面的工作和可观的收入,我们从牧民转为生态管护员,与野生动植物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共同生活在这片草原上。”望着眼前壮阔的美景,生态管护员们纷纷感慨道:“现在草原的天空更蓝了、草原更绿了,过去难得一见的雪豹、野牦牛、黑颈鹤也频繁出现。”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黄河,玛多是全国人民的玛多。”管护队生态巡查以日常巡查和集中突击巡查相结合,有时候大家骑摩托车出行,有时则要骑马,除了清理管护区域的垃圾和污染物之外,还要修护草原基础设施,填报生态管护日志。三排告诉记者,每逢通知要集中突击巡查时,大家背上水壶和干粮就出发,当汗水打湿了大家的衣裳时,大家还会互相说个笑话鼓励着一起把工作完成。

据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三江源国家公园成立后,居住在国家公园内的牧民成为了国家公园保护的主体,他们放下牧鞭,成了生态管护员,守护自家草场,守护黄河源区生态环境。

作为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从启动实施,到领衔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保护地每户牧民提供了一个生态公益性岗位,岗位工资构成包括每月1800元的工资和草畜平衡奖补资金,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每年提供资金补助3.7亿元,1.72万名牧民成为生态管护员。

如今的三江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借着生态保护的成果,牧民成为了首批受益者。在海拔4000多米的约古宗列盆地,他们与高寒缺氧斗争,和高山草原作伴,用他们的坚守,换来了三江源头的绿水长流。

--> 2023-08-09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39872.html 1 三江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