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语文”视角下的中华魂

□任蓉华

课本,即教科书,它是民族智慧和文化延续的载体,也是一代代青少年汲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由《光明日报》摄影美术部编著的《课本里的中国》一书,颇有新意地将近百篇入选语文课本的名篇佳作,置于行政区划的框架下串联,以文化和地理为经纬,勾勒出了一组蔚为大观的河山册页和精神图谱。沃野千里,壮美风光,中华民族的“山水情”和“精气神”跃然纸上,渗透字里行间,唤醒中国人的共同记忆,让少时“朗朗读书声”再度响起。

北京、天津、河北、湖南、广东……该书收录的34篇文章,以34个省区市为主题,把各地的历史典故、人物、诗词篇章等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浅出的阐释。课本里的诗文,大都源自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深刻的哲理、优美的意境、高远的追求,随着岁月的“萌发、生长、绽放”,持久地影响着学子的人生。

畅游课本,穿越表里山河,遇见中国之美。“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黄河颂》)。“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长江之歌》)。“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长城》)。“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草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四周乐声奏鸣,人若浮身于一片声浪,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让人真正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恢宏”(《黄果树听瀑》)。

畅游课本,往事历历如目,闪耀人性光辉。“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纪念白求恩》)。“焦书记穿的是补丁衣裤,钥匙从棉裤兜的破洞里掉下去了”(《焦裕禄的车钥匙》)。“她嫉恶如仇,对社会上的那些不平事,不仅敢于仗义执言,而且还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作斗争”(《刘三姐》)。“许多战士默默地流下了眼泪:何正会的大腿、臀部长满了癣,发了炎,那是炎热、潮湿,加上缺水洗澡造成的”(《南沙卫士》)。“孔繁森用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这几个孤儿上学读书。藏胞们知道了这件事,都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孔繁森》)。

畅游课本,领略文化大餐,点亮智慧荣光。“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中国石拱桥》)。“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丝绸之路》)。“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莫高窟》)。“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里的仙境”(《日月潭》)。“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各具特色的民居》)。

一唱雄鸡天下白。神州大地的幅员辽阔,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华夏儿女的炙热情怀,流淌于一篇篇课文中。《课本里的中国》从“语文”的视角,审视祖国壮美河山,感受中华气魄与精神,能够以点带面唤醒学生时代留下的难以磨灭的文化记忆,激发起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由衷热爱。

--> 2023-08-14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40136.html 1 “语文”视角下的中华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