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下一篇

一场“四任”驻村工作队的特殊“接力赛”

□本报实习记者 赵新秋 通讯员 王艳艳

“快跟我走,叶书记和逯书记又回村了,我们看看去!”8月,海东市乐都区马营乡卡拉村艳阳高照,金灿灿的油菜花开满了整个山坡,村民杨存梅喊家里人一起前往村委会。

为进一步传递好新老驻村工作队“接力棒”,激励和振奋新“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尽快转变角色、投入工作实践,马营乡卡拉村邀请历届3任和现任驻村工作队开展了一场特殊的主题党日活动。

驻村是一项连续性强的工作,要保证乡村振兴有序推进,必须传好“接力棒”。

第一任驻村“第一书记”叶成红和第二任驻村“第一书记”逯玉走进逐渐壮大的粉条加工厂,心情无比激动,看着正在加工的粉条,叶成红更是回忆起了自己的扶贫路:“当时连柏油路都没有,全部都是土路,一下雨全是泥,粉条厂还在建设中,下雨的时候,我就蹲在墙角紧盯着工期,看着粉条厂一砖一瓦地建设起来。等粉条厂建设起来了,那会儿没有人买,我就把粉条拿回去,让单位的领导、同事买回家尝尝,没有一个人说不好的。”

目前,粉条厂年粉条产量20吨以上,解决了村里近300吨小洋芋出售难的问题,吸纳本村和邻村剩余劳动力18人就地就业,累计发放工资100余万元,务工人员月均工资2400元以上,每年给24户贫困户103人入股分红,如今已累计分红32.97万元。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卡拉村从“无资源、无产业、无项目、无收益”的“四无村”,变为“有产业、有活力、有价值、有人气”的“四有村”。

喜悦,不仅在村民脸上绽放,也在四任驻村“第一书记”们的脸上荡漾。要想从“一时富”变为“一直富”,卡拉村就不能老是在第一产业“转圈打转”。在新老驻村工作队座谈会上,历任驻村“第一书记”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村级未来发展各抒己见,谋划了肉羊养殖、菜籽油加工等村级发展项目。

卡拉村是省农业农村厅定点帮扶村,全村耕地总面积124.6公顷,其中退耕地65.13公顷,还承包高庙镇和其他耕地53.33公顷,主要种植马铃薯、蚕豆和油菜等农作物。

2022年,建设年加工能力100吨菜籽油加工小作坊一处,年新增收入10.5万元。项目建成后,新增固定资产50万元,年可新增销售收入79.5万元,除去食材、水电、人工等成本,年可新增利润10.5万元。

如今,既是驻村工作交接之时,也是乡村振兴事业关键时刻。按照“老带新”不少于40天的要求,第三任“第一书记”张晓东及时开展了“传帮带”工作。

“我们老驻村工作队全面复盘了驻村以来的工作,建立了工作移交清单,内容涵盖驻村工作已做完的、仍需跟进的、尚未开始的等具体工作,为接任的驻村工作队留下‘第一手资料’,使其能更好更快地推进工作。交接完的那一刻,浑身轻松,又觉得十分不舍。”张晓东感慨道。

两年前张晓东带着驻村工作队逐户走访,摸清情况后结合卡拉村实际确定了社会保障帮扶、健康帮扶、教育帮扶、产业帮扶等帮扶板块,打造了一份驻村工作的“制度汇编”。两年后,张晓东将这份“制度汇编”交到新任“第一书记”杨巍手中,里面详细记录了每一类帮扶工作的时间要求、对接人员、相关政策、工作内容等。

“驻村干部是乡村振兴的先锋队,是党在基层的‘形象代言人’,只有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才能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我将握稳乡村振兴的接力棒,努力向群众、向组织、向自己交出一份满意答卷。”新任“第一书记”杨巍说道。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接续奋斗,离不开一批批坚守岗位、扎根基层、为民服务的驻村干部们。他们在基层扎根、奉献、奋斗,让宝贵的青春在基层绽放最美的光彩。

站在新的奋斗起点上,乐都区366名驻村干部、120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接过驻村帮扶“接力棒”,履职尽责、真抓实干,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让产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村庄美起来,跑好乡村振兴“接力赛”。

--> 2023-08-15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40165.html 1 一场“四任”驻村工作队的特殊“接力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