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大山深处的“领路人”

□本报实习记者 朵玉雪 通讯员 邓婷

眼下,海东市平安区的农作物进入夏管关键时期。伴随着阵阵嗡鸣声,一台无人机在平安区沙沟回族乡仲庄村的田间地头腾空而起,螺旋桨的下压气流将药液高度雾化,均匀喷洒在农作物上。

站在阴凉处操作无人机开展喷药作业的人正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沙沟乡仲庄村返乡创业的“新农人”牛拉毛尖措。

在成为“新农人”之前,牛拉毛尖措一直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做虫草生意,收入虽然不错,但并不稳定。2016年,牛拉毛尖措回老家时刚好赶上乡政府在村里宣传惠农政策。只要种植撂荒地,不仅提供种植所需的种子、肥料、技术支持等,还会在免除三年土地流转费的基础上每亩地补贴种植户200元。了解到惠农政策后,他便开始打起了自己的致富算盘。

说干就干,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牛拉毛尖措就动员7人东拼西凑投资97万元,创业成立了牛拉毛尖措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了沙沟回族乡、古城回族乡附近村庄的80多公顷土地,开始种植马铃薯、中药材、蚕豆、饲草、蔬菜等。但是,现实远比想象要困难很多。因为没有农耕机械,从翻地、播种、除草到收获,几乎都要雇用人工进行,不仅补贴资金全部投了进去,牛拉毛尖措自己还倒贴了几万块钱。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和规模化种植的能力,牛拉毛尖措加大对农用机械的投入比例,先后购入了玉米青储收获机、自走式打药机、青储打包机、玉米覆膜施肥一体机、翻转犁等50余台农业机械,从整地、起垄、开沟、放种、施肥,到收割、运输,每一个环节都可见农业机械的身影。

如今,牛拉毛尖措将种植面积增加到了200公顷,其中撂荒地就有120公顷。种植种类也花样翻新,燕麦、马铃薯等轮番“亮相”,收入也随之高涨,2022年一年纯种植的收入有近40万元。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我创业的时候,乡亲们没少给我帮忙出力。”这是牛拉毛尖措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干的。

创业初期,牛拉毛尖措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整合了土地资源,解决了农户产、供、销等一系列问题,降低了农户种植的风险,带动周边160余户群众增收致富,其中带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10户顺利脱贫。

种植规模逐渐扩大后,合作社的用工需求也不断增加,用工时他都优先考虑本村和周边村的脱贫户、残疾人以及不方便外出打工的乡亲,现在除了一支20人左右的长期务工队伍以外,农忙时节,牛拉毛尖措的合作社里每天的用工量能够达到六七十人,每年光是人工工资就要开出十几万元。

不仅如此,很多村民在牛拉毛尖措的带动下,都开始回乡种起了地。而牛拉毛尖措这位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也逐步成了乡村振兴的“兴农人”。

--> 2023-08-15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40175.html 1 大山深处的“领路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