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祁树江
进入夏季,白天群众多外出劳作,紧闭的大门让刚来基层的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驻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雄先藏族乡沙索麻村“第一书记”牛红伟深觉入户走访工作的不易。于是,牛红伟便带领驻村工作队队员联合村“两委”披星戴月地开展工作。
“你们家里有几口人?几个劳动力?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今年的收入是多少?生活中有什么困难?”这是牛红伟在入户走访中问了无数遍的问题。
国家和省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问题整改既是政治任务,更是民生工程。今年以来,雄先乡在“集中纠”与“常态治”“当下改”与“长久立”“补短板”与“开新局”的接力中,全力破解难题,答好“人民之问”。
入户过程中,驻村工作队队员们严格按照“发现一户、监测一户、帮扶一户、动态清零一户”的要求,聚焦返贫致贫风险相对较高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3类群体,强化集中排查和动态监测,查短板、找弱项,对重点排查对象进行全覆盖入户排查,逐户分析其收入结构、稳定性和刚性支出情况,核实各类政策落实情况,对标对表,对每一项数据仔细认真核实,确保排查工作按时高质量完成。
完加村监测户朋毛卓么通过产业扶持,办起了家庭牧场,饲养30多头牛;沙索麻村的脱贫户才仁被聘为村里的公益性保洁员,每年有3600元的工资收入,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这些群众幸福的笑容,是雄先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落实问题整改工作的生动体现。
秉承着“立行立改,长期坚持”理念,雄先乡采取召开“每周例会”方式,对整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工作开展情况等,建立整改落实台账,再由“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员、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干部和党员代表一起讨论。对人均纯收入不足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半、人均纯收入下降、搬迁脱贫人口等分类建立台账,加强跟踪监测,采取有力措施增加生产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减轻支出负担,确保持续稳定增收。同时,强化就业帮扶,提高技能培训的实效性,深化“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简化跨省务工一次性交通补助发放程序,推动外出务工就业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
雄先乡的产业一直以光伏投资项目、农具机械对外租赁及商铺租赁项目为主。“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发展其他产业?”“如何发展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如何增设更多就业岗位?”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乡党委政府班子成员。
经过多次研究,在“有效衔接”工作层面,雄先乡将目光锁定在了“党建+”模式。立足抓党建引领,坚持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以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载体,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不断发展支扎银器加工、花科村磨面坊及榨油坊等项目,升级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拓宽群众增收新路径。同时,根据督查反馈问题,举一反三,通过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规范“三资”管理、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等有力办法,加强村级资金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