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晓华 通讯员 丁晓红
连日来,驱车行驶在北山大通道海东市乐都区寿乐段,原本杂草丛生的道路两旁变得干净整洁,绿树摇曳,不时还能看见身穿黄马甲的“工人”们手脚麻利地割除路旁的杂草、清理边沟内的淤泥垃圾。他们虽然弓着腰干着活,但脸上却洋溢着笑容。
这畅美的路域、幸福的笑容,是乐都区交通运输局驻寿乐镇对巴子村“第一书记”郭圣先与队员应回玉扑下身子解民忧、办实事的印证。
郭圣先与寿乐镇的不解之缘,还要从2018年说起。当时,正值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郭圣先受组织委派,来到对巴子村担任“第一书记”,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同心协力下,2018年对巴子村顺利脱贫摘帽,2021年驻村工作期满后,郭圣先返岗回到了乐都区交通运输局,回去后他心里时时牵挂着那个偏远小山村的乡亲们。
适逢新一批驻村干部调整轮换,郭圣先坐不住了,他找到领导主动请缨:“还是让我去吧。”就这样,他又成为了寿乐镇17支驻村工作队51名选派干部中的一员。再次回到陌生又熟悉的村子里,看着乡亲们,郭圣先暗下决心:“一定要力所能及地多帮村里办些好事儿,群众的笑脸是我们最好的成绩单。”
再次来到村里,对村情早已了如指掌的郭圣先首先想到的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村民忙完农活出去打工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只能在家闲着,怎样才能帮这些群众增加收入呢?
郭圣先和应回玉便想起了自己的“娘家”,先从路上做起了文章。他们积极争取到北山大通道寿乐段的路域环境卫生整治资金4万元,组织村里20多名富余劳动力出工。“这几天忙完地里的活天天坐在家里,我心里真是闲得发慌,多亏郭书记给我们找了个轻松又有钱赚的活,我们岁数稍微大点也能干转,一天还能有130元的收入。”60岁的村民马英桂越发麻利地干起了活。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解决村里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郭圣先和应回玉争取单位支持,让村里的脱贫户、易地搬迁户和其他低收入群体等参与到乐都区交通运输局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工程建设,尽最大努力促进村民就业增收。
鼓了村民腰包还不够,还要想方设法盘活村集体经济。得益于村级光伏扶贫项目,对巴子村集体收益大增,但苦于没有合适的项目,资金长期闲置。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干部、村民多次召开会议共同商议,决定用村集体经济购买50台装载机,租赁给乐都区交通运输局实施的道路建设项目施工单位,让本村有装载机职业资格证的村民到项目工地担任装载机司机,预计每年能为村民个人增加务工收入3.6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8万元。
“时隔两年,郭书记第二次到我们村担任‘第一书记’,我和乡亲们都非常高兴,他真的是实实在在为我们村、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好干部。”对巴子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善对郭圣先赞不绝口。
自驻村开展工作以来,郭圣先和应回玉始终怀着一颗为民服务的真心,把村级发展、村民增收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把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工作的落脚点,把好事办得有温度、实事办得有深度。
对巴子村脱贫户祁某某因患直肠癌,做手术花费了大额医疗费用,术后还要进行长期化疗,驻村工作队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帮助祁某某申请了低保,提高了住院报销比例,为其住院化疗治疗节省了一部分医疗费用,帮助申请了临时救助金7801.6元,及时有效改善了生活困境。
驻村工作队还积极为对巴子村争取到了1.7公里的通村道路水毁路段新铺筑水泥砼面层项目,保障群众出行安全、便利。针对该村主干道狭窄破损、两侧长满杂草,车辆和群众的出行都受到极大限制的问题,郭圣先和应回玉还计划争取帮扶单位支持,实施村主干道7公里道路“白改黑”项目,进一步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
危房改造、雨露计划、530小额信贷、公益性岗位……每一项惠民政策,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都落实得不折不扣;务工就业、住房安全、防汛应急、户厕改造……每一件群众的“急难愁盼”事,郭圣先与应回玉连同村干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
一件件民生实事,一项项暖心之举,郭圣先和应回玉用实干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如今,他们正奔走在乡村一线,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初心书写美丽的乡村振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