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黑青稞变身深山致富宝

□本报实习记者 鲁亚娟 摄影报道

从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都藏族乡进入尕楞藏族乡境内,沿途风景秀丽,草木青翠,18道崎岖的山弯后,处于山坳中的尕楞乡显露眼前。

尕楞乡位于循化县西南角,距循化县城35公里,属半农半牧乡。长久以来,这里的群众依靠传统的种植和养殖为生,收益低、结构单一是尕楞乡发展农牧业的短板,在探索多渠道增收的路上,比塘村村民多巴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2017年,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打拼了15年的多巴因思乡情切,选择回到家乡比塘村。当年,多巴当选为村委会主任。

“当上村委会主任后,我还让甘孜那边的人来收购我们的黑青稞,但他们说太远了不来。”多巴表示,多年在外经商的经历让他走遍了很多地方,因此,他深知家乡的黑青稞、菜籽油等农特产品的品质有多好,但这些农特产品受到山高路远的限制,并没有走出去。

多年来,一个现实因素横亘在多巴和比塘村村民眼前,进入尕楞乡的盘山公路宽度只能容许两辆车贴面通行,18道弯成了必经之路,大型半挂车无法进入,小型货运车一趟趟来回跑运费贵,这些都是发展路上的“拦路虎”。

也就是从那时起,多巴一边为村民服务,一边开始继承祖辈的衣钵,研究黑青稞酩馏酒制作技艺,并在限制比塘村的发展短板上想办法,让本地农特产品走出大山。

在尕楞乡,黑青稞几乎是每家每户都种植的作物,除了做糌粑时使用一部分外,大部分会被村民酿成酒,供节日和亲朋相聚时饮用,因此,比塘村的家家户户几乎都或多或少的掌握青稞酩馏酒的制作技艺。但这种技艺和黑青稞一样,并没有转换成经济价值。

多巴的父亲和爷爷都拥有一手精湛的酿酒技艺,回到村里的这些年,多巴向爷爷和父亲潜心学习酿酒技艺。2019年卸任村委会主任后,他于2020年投入48万元成立了央渠农畜产品有限公司,立志要将本地特色的青稞酩馏酒销售出去。

黑青稞酿酒需要大量的青稞,多巴家1.1公顷的耕地自然不够。自从开始酿酒后,多巴开始收购村里的黑青稞,以这种方式带动村民种植的积极性。“我记得有一次我去收购黑青稞的时候,在一个农户家收购了4000斤,但他们家还有6000斤黑青稞在积压,当时我的内心特别复杂。”多巴表示,清楚比塘村发展困境的他在此后的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酒的质量,从开始生产到如今,一直采用古法酿制技艺。

“我们藏酒古法酿酒技艺,有‘制曲、发酵、蒸馏、储藏’四大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人工悉心照料。第一步制曲需要将清洗后的黑青稞倒入锅内慢火烧制7小时,火不能大,不然酒会有煳味。煮熟后倒入大筛子里晾晒,撒上酒曲拌匀,转入陶制容器内密封进行长时间发酵,至于发酵的完成度就需要有经验的师傅去操作,等到酒水变清澈且不黏手,再次倒入锅中密封加热,接入冷却缸后,蒸汽随着管子进入冷却缸变成蒸馏水,蒸馏这一步,需要每隔15分钟换一遍水,保证水温不会过高。再进行过滤后装进瓦罐或酒坛,在地窖封藏一年以上。”对于酿酒过程,早已烂熟于心的多巴严格恪守工序,因此造就了醇香味美、广受好评的传统青稞藏酒。

自从开始生产以来,多巴的黑青稞酩馏酒从最初的销售给全村各户到如今的用快递发往全国各地,从刚开始的担心销售不出去到如今的供不应求,黑青稞在多巴的努力下已经打开了多地市场。

“乡村振兴要有好产业,好产业要有好产品。”在多巴看来,这3年来,他的所作所为都在深刻践行着这句话。

为了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多巴一直用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向村民收购黑青稞,每一百斤多给村民20元钱,每年收购的黑青稞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生产的青稞酒产量相应地也在逐年增加;每年有8个月酒坊都要进行酿酒工作,这期间产生的就业岗位,带动了4名村民就业增收。

公却卓玛自从嫁到比塘村后,就奔波在各地的工地之间,自从多巴的酿酒坊开业后,她成了第一批直接受益的村民。如今,每月2800元的工资不仅能够支撑家里的基本开支,还能照顾家庭和孩子,一举两得,让她喜不自胜。眼下,正是尕楞乡农作物丰收的时节,多巴专门放假让他们去收割各自家里的农作物,等到收割完成后,他们就会继续回到酒坊工作。

自从给村民放假后,儿子多杰东智就成了多巴的好帮手。在父辈们的精心教导下,如今,多杰东智对青稞酩馏酒制作过程中的换水、掌握火候、试水等这些工序都得心应手,黑青稞酩馏酒制作技艺也从此有了传承下去的无限可能。

如何把短板补齐、把劣势转换成优势,多巴的酒坊给出了全新的答案。因为山大沟深,所以有原始的资源和技艺,因为交通不便,所以一传十十传百的好口碑能让黑青稞酩馏酒走得更远。

放眼未来,多巴还想继续扩大规模,把更多当地的农特产品用自己的方式销售出去,带动更多村民从农业生产中得到实惠,以此推动乡村振兴。

--> 2023-08-22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40556.html 1 黑青稞变身深山致富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