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映录 图/李景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培育一方文化。”这里与乐都区接壤,也是海东藏族卓仓文化的边缘地带,保留着浓厚的传统习俗;这里的射箭曾活跃一时;而这里的阳山墓地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时期的原始公共墓地。
这里,就是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新民乡。新民乡,曾以当时社会形势命名,即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故得名为新民乡。它地处民和县西北部,距县城约25公里,东与松树乡接壤,南接李二堡镇,西与峡门镇为邻,北连乐都区中坝乡、洪水镇。
独特的卓仓文化
在民和县新民乡乡政府大门口东面路边,有一处独门小院,院门是河湟地区特有的木式宫檩悬嵌,门匾竖有“卓仓民俗文化传习所”。里面东西向二层小楼就是附近有名的“卓仓民俗文化传习所”。
走进小院,进入楼道,楼梯处的墙壁上挂满了木工工具,瞬间把人引入农耕时代的木匠工场中。
楼道拐角处的墙上是满满一版雕刻着竖排如竹板似的古色古香的文字说明,是传习所“导言”。板是竹板,余香息鼻;字是楷体,遒劲有力。几百字的“导言”详细地介绍了卓仓藏族及修建该讲习所的意义所在。
走上二楼,一分为二,南北两个陈列室。北侧陈列室约有150平方米,装饰精细错落有致。其间陈列着不同时期的生活用具,分门别类,一目了然。收藏有几十乃至几百年的桌椅板凳、陪嫁箱柜、面柜酒坛、腌菜水缸、火盆灯盏、油灯马灯……收藏品几乎囊括了卓仓人家全部的生活用具。可以说是卓仓人生活用具的高度浓缩。
南侧的陈列室和北侧的陈列室一样大小,墙壁、墙根、地面全是配套的生产工具。大到牛车马车、梨铧耙锹、小到石杵碌碡,簸箕筛子,一应俱全,无所不有。
卓仓是居住在青海省平安区、乐都区和民和县半牧半农藏族人家的统称。主要分布在拉脊山和青沙山一带山脚延伸地区的脑山和浅山地区。居住此地的藏族族群自称“卓仓哇”,在民和境内主要分布于峡门、新民、李二堡、巴州、西沟等乡镇。但在峡门、新民居住的以村为单位比较集中,人口也比较多,其中新民乡北面的若多、东湾、三岔、马场、龙卧、公巴台、松树沟、都斗坡等行政村都有藏族群众集聚,他们都属于卓仓藏族。新民乡就地域而言,藏族占三分之二以上,是真正的卓仓“领地”。
对于这一地区居住藏族较多的原因,正如传习所“导言”所言:“居住在民和县新民乡千户湾(达秀昂)、峡门李家庄垣一带,史称扎吾仓部落。自明代以来,因梅氏家族对明王朝的特殊贡献和地位,逐渐形成以瞿昙寺为核心的部族式领地。历史上‘丝绸之路南道’从这里经过,‘茶马互市’曾在这里演绎,特殊的地理位置给了卓仓人以充分发挥和展示自己能量的机会,山川灵秀,人文荟萃。主政一方、名噪宗喀的乔昂琐、田姓千户均在新民、峡门一隅筑城镇守、繁衍部族。”
另外,在这一地区都是靠山的狭长地带,山高气温低,宜农宜牧,半牧半农,完全区别于纯藏区以牧为主的独有的生产生活方式。
追溯族源,该族群以河湟土著羌族和吐蕃人为主体,自唐代逐步发展起来,历经五代、宋、金、夏和元代基本定型,在十五世纪初正式形成藏羌族为根基,多民族融合的古老族群。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既有游牧文明的遗韵,更保留着农耕文明的睿智。
射箭射出全国教练
在民和县,射箭被誉为“群众体育的三颗明珠”(射箭、武术、赛马)之一,成为参加人数最多,覆盖地域最广的群众体育活动,而新民乡也是民和县射箭最活跃的乡镇之一。毛拉山村又是新民乡出了名的射箭村,村民个个都是射箭高手。
新民乡毛拉山村地处新民乡正南的山坡上,离乡政府四公里。在解放初期,这里就有射箭的传统。自改革开放后,毛拉山村首先自发成立了毛拉山村射箭队,农闲之余与射箭比较活跃的李二堡镇、西沟乡以及峡门镇等乡镇的部分村庄,相互邀请,进行比赛。逐渐训练成一支技术娴熟,功夫过硬的射箭队。
说起新民乡毛拉山射箭,不得不说说从这里走出的我省射箭队的国家级教练韩有禄对射箭这一体育运动的影响。
韩有禄是毛拉山人,回族,出生于1933年,在村里当过生产队长。每年农历四五月份,这里村 与村、队与队几乎都搞射箭比赛。由于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喜欢射箭,在他还不满18岁的时候,就已经是村里有名的射手。
1958年,韩有禄参加了民和县举办的全县农民射箭运动会,一举夺魁,轰动了全县。这年秋天他又参加了省上的射箭比赛,在这次比赛中,夺得了全省男子射箭七十米比赛的第一名。之后,他参加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63年,他还作为中国射箭队的成员,前往雅加达参加了第一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
辛勤的劳动汗水,终于浇灌出丰硕的果实,韩有禄成为了我省女队教练。从1977年以来,他所培养的运动员曾多次夺得全国射箭比赛的个人和团体冠军。8人次先后到日本、朝鲜、罗马尼亚、意大利等6个国家参加过国际重大比赛。其中运动健将孔亚萍、曹海燕在1981年国家举行的出国选拔赛上所创造的成绩,都超过了当年第三十一届世界射箭锦标赛第三名的水平。韩有禄也被国家体委正式授予“国家级教练”。
进入21世纪后,射箭已成规模。成为村民们农闲时的一项主要活动。2022年6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之际,新民乡开展当地传统藏舞表演和民间射箭友谊赛事活动。来自毛拉山村的参赛选手赵成福说,在村上老前辈韩有禄的影响下,射箭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如今,他和村上的射箭爱好者,只要有时间就会参加村与村、社与社之间或是乡镇举办的官方和民间的各种大射箭赛事活动。
一座新石器时代的墓地
说起新民乡下川村阳山社,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这里因发掘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古墓而轰动一时。阳山墓地位于新民乡下川村河滩北面的台地上。
1975年秋季,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班老师王世和带领学生苏生秀、刘万云和民和县文化馆干部赵存录在民和县境内进行考古调查时,得知新民乡阳山村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人骨和彩陶器等文物,即赴现场察看并在当天下午就收集到几十件陶器。其中有彩陶提梁罐等珍贵文物,随后将这些文物运回县文化馆。
时隔几年后的1980年8月,文物部门开始发掘阳山墓地,历时两个年头。当揭去表土40厘米至50厘米时,一座座墓葬的轮廓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经过细心清理,令人大开眼界。墓地的葬式繁多,结构较为复杂,几乎以前见过的所有半山、马厂时期的葬式都在这里不同程度地出现。
到1981年8月至11月,在第一次发掘的基础上进行了第二次发掘。经过发掘确认,阳山墓地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类型时期的原始公共墓地。墓地的218座墓葬分布比较集中,排列也较为整体。墓葬都无葬具、无墓道,墓葬形制一般为圆角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也有个别形制近似正方形的竖穴土坑墓。
在218座墓葬中,发掘出有人骨的墓葬共156座,其中属于一次葬的有94座,二次葬的有62座。二次葬数量较多,成为阳山墓地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阳山墓地出土的众多陶器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4件喇叭状陶器,3件出自三个不同的墓中,1件来源于采集。这类器物都是泥质陶,器形相同,都是喇叭状,喇叭嘴为小折沿,瓶口状,下接长筒腹,然后逐渐扩展为喇叭口,两端连通,在瓶形扣下与筒腹相接处和喇叭形口部各有一环耳,两环耳在同一条直线上。
阳山墓地是出土这类喇叭形器最为集中的遗址,在与民和相邻的甘肃省永登县也出土了7件马家窑文化时期的类似器物,它们成为探索黄河上游地区史前音乐起源的重要资料。
《民和阳山》一书是由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1990年正式出版发行。该书近300页,以文字、照片、绘画等多种形式,较详实的介绍了阳山墓地的发掘过程,以及发掘的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