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宁智勇:敢啃硬骨头的领头羊

□本报记者 郝志臻 通讯员 马文兰

初秋时节,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旁的一栋栋节能温棚,这是西沟乡麻地沟村紧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历时三年建设起来的食用菌种植基地。

走进温棚内,最吸引眼球的无疑是平菇架上盛开的一簇簇金黄色的小蘑菇,麻地沟村党支部书记宁智勇正在棚里查看新引进的“黄金菇”的长势。

据宁智勇介绍,这些黄金菇是他随西沟乡党政干部在四川省成都市考察学习时引进的菌种,因为从未种植过,所以不敢多种,先尝试种植了30多个菌棒,没想到都种植成功了。

今年48岁的宁智勇是土生土长的麻地沟村人。因为早年村上基础设施落后,道路交通不畅,群众生活非常困难,村里许多人不得不外出谋生,19岁的宁智勇也早早放弃学业,外出打工谋生。

在外摸爬滚打多年,宁智勇见识了外面的繁华,改变家乡的想法也油然而生。2002年,他积极响应村上杰出青年回乡助力家乡发展的号召,辞去工作了10年的青海省第一面粉厂的工作,回到村里担任村干部,带领村民们一起脱贫致富。

“我刚回到村里时,农户房屋破旧不堪,村委会连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村子里到处是垃圾、污水。”面对贫穷、环境脏乱差的现状,宁智勇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村容村貌,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宁智勇和村“两委”积极争取“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对村容村貌进行“大改造”。乘着政策的春风,在宁智勇和村“两委”的带领下,全村251户农户实现危房改造和奖励性住房建设全覆盖,全村道路全部硬化,水、电、路、网得到全面升级改造,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村委会广场换新颜,122公顷的耕地实现量和质的“双提升”。

平日里待人诚恳、乐于助人的宁智勇,逐渐在群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口碑和威望。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基础设施改造好了,就要拿出敢干、敢闯、敢试的劲头发展村集体经济产业。

面对无村集体经济的现状,宁智勇通过组织全村党员召开产业发展座谈会,向县内优秀企业家代表取经,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方考察、学习等方式,最终找到了产业发展方向——食用菌种植。

“虽然我们村上没有食用菌种植的先例,但经过我们的考察,食用菌产业的市场发展前景较好,村上刚好也有闲置土地,发展食田菌产业再合适不过了。”宁智勇说道。

想到就要做到,做到就要做好。2020年,宁智勇主动向西沟乡党委申请中央财政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50万元,整合村集体原有养殖场补偿款47万元,修建了一座占地1224平方米的阳光钢架温棚,2021年村里又争取了“一村一品”项目资金60万元,购置了食用菌设备,自主加工菌棒,开始了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第一步。在村“两委”班子的悉心培育下,2021年村内试种的4万个平菇菌棒喜获丰收。因为菇体鲜亮、口感鲜嫩,在周边乡镇集市供不应求,这大大提振了村“两委”班子发展产业的信心。

这几年,通过产业的发展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2022年,麻地沟村再次得到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的支持,投入乡村振兴试点村项目资金752.68万元,流转土地1.3公顷,建设了食用菌种植基地。

这几年,除了村级各项事务,宁智勇将大部分的精力用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上,2022年年底,麻地沟村实现蘑菇销售额40余万元,并为本村25人解决了就业问题。今年年初,村“两委”还用集体经济收入为全村村民缴纳了一年的水费,让村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不敢停下来,不能辜负党委政府和村民对我的期望。”问起宁智勇干工作为什么这么拼,他憨憨地笑着答道。

创业容易守业难。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指出:我们要勇挑“千斤担”,敢啃硬骨头,把信心强起来,把状态提起来,把劲头鼓起来,用昂扬的精气神汇聚干事创业的强大磁场。对于宁智勇来说,让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就是啃下了一块“硬骨头”。

谈起今后的打算,宁智勇说:“食用菌种植产业还在起步阶段,作为一名村干部,就要听从党的指挥,敢于担当、知难而进,为家乡人民做事,带着大家一起干。”

--> 2023-08-23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40707.html 1 宁智勇:敢啃硬骨头的领头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