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陶成录 摄影报道
沿着循同公路一路南行,经过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间公路,很快就能看见成片的山松。再翻过一座垭口,满山满坡葱茏茂密的松林便映入眼帘,这便是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著名的“尕楞松涛”自然风景区。
因为交通不便,沟壑纵深,信息闭塞,多年来尕楞藏族乡群众只能守着大山靠天吃饭,曾是循化县深度贫困乡之一。
牙尕村、麻尕村地处尕楞乡政府所在地,共有255户1121人。一直以来,两村群众非常注重植树造林、爱林护林,村庄南面和西面更是被天然的茂密原始松林所覆盖,森林覆盖率更是高达66%。
被松树林覆盖的牙尕村、麻尕村依山傍水,风光秀丽,村内更有整齐独特的梯田风光、藏族建筑和民族风情旅游景点。
如今美好的一切,在牙尕村党支部书记行秀眼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恩赐,更是党的好政策照进现实的生动体现。
行秀不仅是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近些年,他见证了村里的变化,“山更绿、水更清、环境越来越好,前来牙尕村旅游的人一年比一年多,村民们个个神清气爽,充满干劲。”行秀说。
在行秀的印象中,以前的牙尕村很封闭,村民要么放牧,要么种地,有本事的就到外头务工,不像现在,足不出户就有钱赚,不用种地放牧也能过上好日子。
牙尕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始于一个乡村旅游项目。
2020年,尕楞乡依托牙尕村和麻尕村山好、水好、空气好的优势,紧紧围绕生态环境这一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投资600万元修建了游客接待中心、木栈道、观景台等旅游基础设施,并打造“热森客”生态旅游景区,搭建了50多顶藏式帐篷,今年又新建高标准停车场、配备2辆旅游大巴,进一步完善了旅游景区功能,提升了乡村旅游品位。
“每年随着旅游季的到来,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车辆随着蜿蜒的山路络绎不绝,部分群众也选择在家门口就业,村里的旅游景区也变得热闹了起来。”行秀介绍道。
一顶帐篷,一片绿地。“热森客”旅游景区不仅实现了久居城市的市民“安营扎寨”露营的梦想,也在一片松林之中让他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初秋时节,在“热森客”生态旅游景区,藏式帐篷有序安置,游客们尽情徜徉在灵秀尕楞的山水之间。“想让孩子更多地接触大自然,获得在城市环境中和书本中得不到的体验和知识。”来自西宁的游客王萍表示,得知尕楞乡有一大片松林之后,她就带着家人前来,这里的山山水水都比较原始,让人感到十分轻松愉悦。
游客马成林来自化隆回族自治县,每年他都要带着一大家人来到这里游玩,不仅是因为离家近,更因为这里的原始生态环境和天然的松树林。“今天我和家人朋友们共30多人来‘热森客’生态旅游景区玩,这里的环境真的特别好,特别舒适,基本上每年都会来一两次。”马成林说。
好生态转换成了好日子,村民们自然受益。“以前没有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这里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世外桃源’。”行秀说,开发了旅游景区后,游客高兴,做生意的村民们也高兴。
今年,59岁的仁青有了一个新身份——景区管理员。对他来说,在这个年龄能在家门口有一份这样的工作,让他非常开心。作为牙尕村人,仁青对牙尕村的变化感受颇深,近几年,村子统一粉刷了墙面,硬化路通了,路灯有了,还建设了生态景区,让他有了工作机会,越来越多的人来村里旅游,村里变得热闹了很多,就连道路两旁开小卖部的村民都能挣上比以往更多的钱了。
曾经要远赴其他市州打工、挖虫草的村民,现在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绿水青山就此转化成了金山银山。
近年来,尕楞乡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支部+公司+党员”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相继打造了牙尕、麻尕省级重点乡村旅游示范村、“热森客”生态旅游景区。同时为有效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针对脱贫户增设了保洁员、保安等公益性岗位12个,每年人均增收8000多元。
如今,持续升温的乡村旅游让村民鼓起了“钱袋子”,生态旅游正成为尕愣乡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