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新秋 摄影报道
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走进海东市乐都区碾伯街道下寨村,硬化路平坦宽敞,农家小院错落有致,百年梨树处处可见……近年来,在驻村“第一书记”李春霞、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群众的齐心协力下,下寨村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乡村“颜值”实现大转变。
图片一 一树梨花致富一方百姓
【图片解析】
千亩古梨园,万树梨花香,虬龙盘错的枝桠上梨花洁白似雪,“多情”的鲜花引来蜂群阵阵“细语”,独有的田园风情跃然而出。一袭汉服、手撑花纸伞的一群少女于袅袅琴韵中,从百年树龄的古梨树群间款款穿过,唯美且富有诗意。
曾经的下寨村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落,村民们以种植双膜洋芋、线辣椒、软儿梨等为生活来源,千亩梨园曾经也只是软儿梨的“生长基地”。
酒香不怕巷子深,2016年千亩梨花盛开的景象被发掘,下寨村从扩大梨园知名度、带动全村旅游收入角度出发举办了第一届梨花节,如今“碾伯·寨子梨文化艺术节”早已成为乐都区的一块金字旅游招牌,年均游客量达30万人次。
【故事背景】
近几年,随着河湟谷地周边花海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各地也纷纷创新赏花产品,融入文化创意,探索业态融合,形成了火热的“赏花经济”,也为旅游市场带来新的生机。下寨村梨花节“以梨为媒,以花为介”,以寨子万树梨花、千亩梨园、三百棵古树为依托,连续多年在梨花盛开的时节举办梨文化艺术节,实现旅游收入600万元。
可以看出,从前几年的农家乐、乡村民宿到时下流行的自驾、露营、徒步等,为赏花踏青带来了一系列消费场景,甚至可以拉动一个乡村乃至一个地区的参与度,而后推动当地经济。
创新性打造梨文化艺术节是下寨村实现乡村振兴先行先试的一种有益探索和有效示范。通过乡村振兴战略项目的逐步实施,目前下寨村已修建一处餐饮服务中心、软梨饮料加工车间一处、冷藏保鲜库一座,有效促进下寨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人物心声】
浴着花香漫步古梨园,“瓣瓣梨花白似雪,朵朵笑脸映朝阳”的氛围营造把喜庆之感放大。以古梨园依托着手挖掘整理河湟文化和农耕文化,让百年梨园与农耕文化相辅相成、梨文化与河湟文化交相辉映,品牌打响后最终受益的是寨子里的乡亲们。
看着村里游客多,吃饭的地方少,下寨村村民管全忠就和家人商量办一家农家乐。“我在自家梨园开办了农家乐,梨花节期间每天大约要接待客人300人,每年收入能达到5万多元。”管全忠说。
美食街上人头攒动、生意兴隆;收银台前排起长队,收银员忙得不亦乐乎;景区里梨花盛开、游人如织……管全忠告诉记者:“旅游旺季时,每天晚上都有客人来吃饭,靠自己的劳动挣钱增加收入,梨甜心更甜。”
梨文化艺术节时漫步下寨村,村里成片的梨树间盛开着的朵朵白花寄托着增收致富的“希望”,绿树荫蔽下同样蕴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无不展示着乡村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
图片二 “小积分”撬动乡村“大治理”
【图片解析】
“真没想到,收拾好家庭卫生也能得奖励,以后我还要继续打扫好房前屋后和家里的卫生,争取下一季度再拿奖品。”下寨村70多岁的保长学老人在村里的“爱心积分超市”领到价值60元的生活用品,满面笑容地称赞道。
近期,下寨村开展了以积分兑换商品的活动,洗涤用品、油盐酱醋茶等生活必需品和学习用具、农用工具等品类齐全的货物整齐地摆放在村“爱心积分超市”货架上。记者在积分登记本上看到,李平帮等30余人在高速路口打扫卫生,每人积100分。“自从有了积分超市,大家积极性很高,村里的卫生一天比一天干净,积分兑换实用的东西,一举两得。”李平帮用91分在积分超市兑换了暖瓶、垃圾桶、洗菜盆等物件后乐呵呵地带回了家。
【故事背景】
下寨村通过创办“爱心积分超市”,激发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每季度通过检查农户房前屋后、院内、居住房间、卫生间、厨房、环境整治6个方面进行评分,然后通过分数高低评选出30户卫生先进户,分发面值60元的积分卡作为奖励,农户拿积分卡就可以到“爱心积分超市”随意兑换等值生活物品。
刘生昌是村里的牛羊养殖户,他说:“我家牛羊比较多,巷道里经常满地是牛羊粪便。经过大家的监督,巷道变干净了、草垛变整齐了。不仅是我,大家都自觉了,村庄的面貌发生了大转变。”
“爱心积分超市”是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模式,激活了乡村治理新动能,通过行为换积分,以积分激励模式为抓手,不仅能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等文明活动,还能让政策引导和群众参与相结合,全员发动,为推动“生态宜居、治理有效”打牢基础。
【人物心声】
“通过大家凝心聚力,村民的环保意识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进一步转变,以真正的实力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下寨村村委会主任周华春对此十分欣慰。为进一步推动基层治理运行取得实效,构建以村规民约、美德积分为评价指标的双向激励约束体系,有效激发党员引领示范,以行动换积分,以积分转习惯,以习惯树新风,“积分超市”的建立创新了基层治理新模式,调动了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着力培育了文明乡风,有利于助推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我们‘爱心积分超市’里的东西是很多的,都是品牌产品,质量有保证,只要大家继续努力,带头搞好村庄及家庭环境卫生,以后还会获得更多更好的奖品。”周华春这样鼓舞大家。改革一小步,进步一大步。小小积分制改变了村民们的环保理念,人人环卫,人人监督,村里的环境岂一个“美”字了得。
图片三 扶贫助学暖人心
【图片解析】
“周鑫花不打算上学了!”新学期开学之初,正在入户走访的驻村工作人员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震惊。
周鑫花在下寨村是人见人夸的能干和懂事的孩子,尽心尽力照顾八十多岁的奶奶和重病的父亲,小小年纪肩负着家庭的重担,日子过得艰难。
然而,驻村工作人员清楚地知道,一个15岁中职尚未读完、低收入家庭的女生闯荡社会将有数不清的弯路要走、数不清的南墙要撞。而放弃学业对周鑫花本人来说也将会是终身的遗憾。经过多方沟通咨询后,驻村工作队多次上门对周鑫花做思想动员进行劝学。
【故事背景】
周鑫花是下寨村的低保户,平时和奶奶、爸爸一起生活,家庭收入有限,每个月全靠1800元的低保维持生活,加上父亲患有膀胱癌,奶奶患有脑梗,使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今年即将就读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周鑫花经过一番考虑,决定放弃上学,用外出打工的方式,帮助家里减轻生活压力。
得知情况后,驻村工作人员来到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找到周鑫花的班主任,班主任联系学校领导争取政策支持,表示根据学校政策学费可以全免。解决完学费的问题,驻村工作人员又想到周鑫花在学校的伙食问题,好在班主任说可以让其在校勤工俭学,减免其伙食费。驻村工作人员还为周鑫花准备了床铺、被褥等生活用品,把周鑫花送到了校园。
【人物心声】
“周鑫花考进我们护理班时名列前茅,但开学时却一直联系不上她,当时还觉得有点可惜,还好你们把她劝来了。”周鑫花的班主任说。
当天下午,驻村工作队一行人前往学校,因时间还早,班主任带着周鑫花前往图书馆,馆内满满当当全是读书学习的人,周鑫花深受触动,班主任借机劝道:“你看,两鬓斑白的老人都还在看书学习,你还小,要有理想和信念,要努力学习。”周鑫花听完顿时红了眼眶。
“感谢驻村工作队的各位和班主任老师,多亏了你们的帮助,我才能重新回到学校上课,回去后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不会辜负大家对我的帮助和期待。”周鑫花表达着感恩之情。
【记者手记】:
从种一棵梨树到发展花海经济,从建一个超市到靓一村“颜值”,从助一名学生到暖一众人心,下寨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从未停止脚步。
每次到下寨村采访,行走于乡村小道,映入眼帘的总是成片的树木,最直观的感受是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群众讲得最多的是生活好了、环境美了、心里暖了的故事。
如今的下寨村,村容整洁美观,产业生机勃勃,村民面貌焕然一新,勾勒出一幅五彩斑斓的金秋美景图,下寨村群众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上越来越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