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朵玉雪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行走在海东市平安区平安街道大路村,道路宽敞整洁、环境清新怡人、村民热情友好,和谐文明的新风扑面而来,移风易俗的丰硕成果尽收眼底。
推动移风易俗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平安区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大操大办、破除陈规陋习”作为重要内容,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倡导勤劳致富、节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倡导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突出党员带头和村民自治,助力乡村振兴,进一步促进民风向善向好。据了解,今年以来,平安区各乡镇(街道)丧事简办50起,节约资金72余万元,简办婚事19起,节约资金31余万元,切实减轻了群众的婚丧嫁娶负担。
“原来办红白喜事没有统一要求,为了面子,有钱的大操大办,没钱的借钱也得办。”谈起移风易俗,大路村党支部书记王志存说:“现在好了,社区有了规章制度,婚丧嫁娶都有详细规定,不互相攀比,办事也没有了负担……”
自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以来,大路村移风易俗领导小组带头对村民进行监督及劝导。党员在结婚宴请前夕,由村上新成立的红白理事会主持宴席,并全程监督。村红白理事会除了降低婚事彩礼,还倡导招待宴席从简,取消了原来的喜宴席,节省了近3000元,还破除了庄园(邻里)添礼的陈规,将本家人添礼钱安制在100元以内,直系亲属不高于200元。
“我们在彩礼、宴席等方面为平安街道移风易俗树立了典型,倡导红事新办、白事简办,杜绝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不仅减轻了经济负担,也进一步让移风易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说起大路村在移风易俗方面作出的成绩,王志存满是赞誉。
大路村还充分利用网格员,建立社区居民微信群,网格员除了向居民宣传社区的日常工作外,还通过微信群向居民解读移风易俗各项政策,宣传“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观念,积极引导群众自觉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争做移风易俗工作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说起现在的生活,居民们打开了话匣子。过去办事,乱摆酒席,比谁家排场大、谁的红包厚。平安街道西村的申海霞说:“自从实行移风易俗后,他们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上门来宣传,给我们发传单,讲解移风易俗的好处。”如今,再也不用相互攀比,人情债少了,既减轻了负担,又给足了面子,邻里关系更亲近。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关键。为深入群众,扩大宣传“新”阵地,西村积极组织宣传村规民约,大力开展“文明户”“最美家庭”“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通过道德引领、示范带动,引导群众参与到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中来。“这些评选活动能激发我们的参与热情,推动我们更好地去增强家庭内部亲情联系,维护好和谐邻里关系。”评上“好婆婆”的申海霞如是说。
申海霞是今年3月份获得此项荣誉的,按照她的话来说,“没想到,活了这么大岁数,还能上台领奖。”60岁的申海霞说起这件事脸上便乐开了花。“我们相处从未红过脸,婆婆也把我当成亲闺女,婆婆得奖,我们全家都为她高兴。”申海霞的儿媳妇郭占研也拉着婆婆的手激动地说。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提高村民文明争优意识,激励群众争做文明村民,是西村一直以来秉承的文明理念,从而形成人人讲文明、户户争荣誉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