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城乡融合 让百姓生活更美好

隆治乡苹果大丰收

□本报记者 李富生 摄影报道

初冬时节的午后,站在青海东大门的山梁上,吹在脸上的风掺杂着丝丝寒意,沟壑纵横的山地里,新铺的地膜在初冬的斜阳下泛着银光,勤劳的农民正在田间忙着铺地膜。

夜幕降临,城区内的海鸿国际广场、川海中心摩天轮广场、海鸿商业步行街等地,纷纷换上了华丽的夜装,把漆黑的夜空衬托得五彩缤纷。

日日有进展、月月有变化、年年有突破。静谧的乡村,繁华的都市,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焕发出新容颜。近年来,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立足县域实际,以党建引领畅通发展链条,从人口流动、产业发展、空间资源、城乡文明四个视角创新打造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双推进的强劲“引擎”,让不同的风景串起同样的幸福感。

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城乡融合

为了子女上学而迁户到县城的父母、为了方便就医而从山上搬迁到城中村的老人,在脱贫攻坚期间整乡或整村易地搬迁的农民,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向了教育、医疗、就业等基础保障设施不断充实提升的民和县域内,生动展现出县城是“年轻人的驿站”“年长者的家园”这一需求定位,也充分体现出城乡融合的必要性。

民和县北山乡是全省首个整乡易地搬迁的乡,2017年,7个村1297户4567人搬迁至县城史纳、驮岭等安置区。走出平房、搬进楼房看似容易,随之而来的却是群众生活、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一系列社会难题。

经过实践探索,北山乡党委立足整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际,倾力打造“1+1+7”(民和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教育基地+北山新区党群服务中心+七村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安置点党组织阵地群,全力推动“一站式”服务,并依托就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初高教学机构、购物商业综合体、湿地公园等,构建形成便捷、高效、优质的宜业宜居新“生活圈”。

走进今天的北山乡安置点,栋栋楼房鳞次栉比,健身广场上人头攒动……北山乡党委书记祁丽洁信心满满地说:“在城乡融合的进程中,我们将工作的突破口放在关注不同人群、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上,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和阵地集群,通过不断增强区域内经济带动和公共服务辐射功能,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完成市民化的过程一定更畅通、更高效。”

做强特色产业 加速城乡融合

“发展乡村产业必须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延伸供产销一体化、吃住玩游购全过程等特色产业链,为城乡融合开辟更多元更宽广的发展路子。”民和县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民和县隆治乡桥头村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发展思路,依托软梨、苹果、葵花、油菜花等特色品牌产业,投资打造软梨加工车间、水果储藏库、桥头村游客接待中心等一批增收增效项目,形成“苹果园—梨花园—葵花园”精品连片生态旅游线路,衍生出梨花旅游节、葵花摄影艺术节,打造了以梨乡民俗风情和绿色生态为特色,集观赏性、体验性、乡土性、文化性于一体,促进群众多渠道就业创业的高原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桥头村依托民和县电商产业园,通过832扶贫网站、淘宝等电商平台将本村软儿梨饮料、秦脆苹果等农副产品销往全国,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以“飞地”模式突破了资源配置的空间限制,推动了生产要素的集聚整合,使乡村发展乘上了城市电商“快车”。

“围绕优势产业主体,在城乡循环中构建更加集合的产业组织模式,搭建更加快捷的产业流通路径,是我们的成功之道。”桥头村光林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铁令梅说,城乡融合必须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不断拉长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价值链,健全完善乡村发展的人才队伍、资源要素、体制机制等保障体系,引导农民依托产业跟上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优化空间布局 探路城乡融合

民和县于2022年倾力打造的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位于巴州镇巴二村。记者了解到,该示范基地的前身是始建于2011年的民丰高原特色休闲农业示范园,由于经营不善,加之温棚老旧失修,棚膜、保温被等温棚设施严重破损,三分之二的大棚一直被闲置,土地效益不明显。

在实地查看温棚、鱼塘等闲置资源后,巴州镇党委积极争取乡村振兴扶持资金800万元,对69栋老旧温棚、3处鱼塘及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对周边村社进行常态化人居环境整治,成功打造了集温棚种植、冷水养殖、休闲垂钓、餐饮游乐为一体的乡村振兴产业示范点,实现农业产业增效、企业链条增值、群众增收、村集体经济全面壮大,为推进城镇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如何在科学合理利用农村土地空间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于县域发展?巴州镇党委在全面盘点镇域资源、灵活利用土地空间、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后给出示范答卷。

“我们充分利用农村闲置资源,借助乡村振兴、自然资源、农业科技等行业部门合力,科学规划农村发展土地空间布局,最大限度激发农村土地的生产力,同时也吸引城里人来农村流转土地、培植新产业、开办农家乐、投资开发旅游项目等,从而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巴州镇党委书记张成华表示,城乡融合不再是图纸上的规划和农民心中的愿景,而是实打实的落地项目和工作成效。

厚植文化底蕴 赋能城乡融合

城乡文化融合是城乡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发展乡土文化是其中重要一环。

近年来,民和县充分利用传统村落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非遗文化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并将乡村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深入挖掘、继承、创新、活化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深度融合、高度耦合,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近年来,地处黄河之滨、唐蕃古道畔的官亭镇喇家村因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而蜚声鹊起,官亭镇党委紧紧抓住喇家村的区域优势,深入挖掘人文资源,探索文农旅产业与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投资2400万元建设集休闲娱乐、住宿、餐饮、购物、民俗体验为一体的喇家大院;投资670万元建设以垂钓、水上游乐、民宿餐饮为主题的田园综合体;投资300万元扶持30户农户开办民俗村农家乐,并上报集中展示纳顿、道拉、刺绣等民族特色、民俗文化的“喇家部落”项目。谋划对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族民俗文化瑰宝进行创造性开发、创新性发展,实现以喇家遗址公园为中心辐射带动、耦合互补的文旅综合体经济,社会效益双发展、双受益,一个既有厚重历史沉淀、人文传承,又有浓郁民族特色、时代气息的美丽新村已然成型。

如今的喇家村以城乡文明融合为目标,建立起具有独特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的乡土文化,在延伸城乡融合内涵中作出有益探索。

对于喇家村的发展,喇家村党支部书记喇相德表示,我们必须把城乡融合发展的交织点放在打造真实朴素、根植于本土场景的乡土文化上,城乡融合是“迭代”而非“换代”,我们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尽可能地保持本地特有的原生态格局、原乡土风貌、原民俗韵味,让传统和现代融为一体,在城乡融合中传承打造乡村美学。

--> 2023-11-20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44614.html 1 城乡融合 让百姓生活更美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