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璐 通讯员 马忠勇
近日,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马聚垣村,放眼望去,农田里棵棵饱满的大白菜整整齐齐排列着,采摘、装车、运输,村民在田地里来回奔走,好一派繁忙的景象。
“这几年秋季蔬菜行情都比较好,村里的农户通过卖菜增加了不少收入,群众种植蔬菜的积极性都比较高。”马聚垣村党支部书记庞成行告诉记者,得益于良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优势,村内的土地在完成头茬冬小麦收割后,村“两委”一直积极引导群众复种二茬蔬菜,增加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今年秋季,全村大白菜种植面积达28公顷,目前正是大白菜收获的季节,每亩年产约8000公斤,每公斤按0.5元出售,全村秋季蔬菜总收入达168万元,人均收入增加3000多元。
马聚垣村的秋季蔬菜种植只是马场垣乡积极探索特色种植,助农增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马场垣乡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作用,依托当地深厚的农业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经济,探求农业产业发展“金钥匙”,不断拓宽增收渠道,让特色种植成了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为探索乡村产业振兴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融合的新路子,马场垣乡依据本乡镇的功能定位以及村情实际,立足马聚垣村大白菜、金星巴梨、下东川露天蔬菜、下川口桃产业等特色品牌,积极争取修建升级温棚、灌溉渠道等农业基础设施,加快修复农田复垦进度,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完善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乡村农业产业发展格局。近年来,全乡共投资798.44万元在下川口、金星、翠泉等村修建农田灌溉渠道16.9公里,新建温棚68座、混凝土冲坝4处、9.6平方米转弯井2座、镇墩2座、汇水池3座,为乡村振兴和群众增收注入了新动力。
为促进全乡特色农业设施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农民收益,马场垣乡积极对接周边地区有经验的拱棚种植农户、县级专业技术人员,对种植村民进行培训,真正实现培训到村、技术落地。同时,通过做新做精农产品外包装吸引消费者,实现产品地域特色和品牌建设,积极引导农户利用自媒体加大品牌宣传、拓宽销售渠道,并加大与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红古镇的联系,持续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