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郝志臻 通讯员 谢倩)近年来,海东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在创新中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针对18万名海东籍“拉面人”常年在外务工,经济纠纷、婚姻家庭等矛盾高发问题,探索建立拉面产业跨域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有效保障“拉面人”合法权益,夯实拉面产业发展基础。
海东市聚焦跨域矛盾纠纷调处面临的“人员分布广、涉及区域多”问题,加快平台建设,在江苏、武汉、广州、深圳等省市分别设置119个拉面产业服务驻外办事处、2个驻外调解委员会、3个“拉面产业云端诉讼服务点”,为当地“拉面人”提供现场调解、公证事项办理、法律援助等服务,并通过微信群通知、发布短视频、电话联络等多种方式公开办事处、调委会和服务点的工作职能、办事流程、受理电话,让在外“拉面人”遇事能找“娘家人”。建立输入地、输出地政府牵头,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协同,广大外出务工人员积极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体制,先后与湖北省武汉市、河北省张家口市、河南省郑州市等69个输入地城市签订《拉面产业从业人员共同管理框架协议》,与山东省淄博市、安徽省蚌埠市、山东省济南市等18个省市民宗、公安部门签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跨区域服务管理协作协议》《警务协作协议》,形成“双边抓、共同管”的工作合力。
为做好跨域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我市从队伍建设和工作机制两方面发力,选派125名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熟练、擅长沟通、精于调解的工作人员至各办事处,有效掌握务工人员相关情况。针对矛盾纠纷高发区域,建立定期巡回调解机制,在国家重大活动、重要节日前后,组织律师、调解员和劳动监察员等力量,深入外出务工人员所在地,对矛盾纠纷进行梳理分析、研判化解。同时,实行“一周一排查、一月一汇报、一季一通报、一年一总结、一案一专班、一户一档案、一事一回访“七个一”矛调工作制度,以常态化排查沟通确保隐患发现在前、处置在前。
聚焦跨域矛盾纠纷化解存在的“来回跑、诉累重”问题,我市建立巡回跨域多元化解机制,积极动员法院、妇联、教育、司法、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快速有效化解矛盾。创新成立拉面巡回法庭,针对诉求清晰、案情简单的纠纷,依托“数字法庭”“指尖立案”“云端审判”等科技手段开展线上调解,解决矛盾纠纷中“拉面人”两头跑的难点痛点,降低调解时间成本,减轻诉讼经济负担。考虑“拉面人”白天经营忙碌的实际,将“云端法庭”开至夜间,让诉讼调处不影响拉面店正常经营,隔空传递司法温度和力度。截至目前,共在线调处武汉、青岛等地侵权损害赔偿纠纷和工资拖欠纠纷等问题192件。针对疑难复杂的纠纷,组织“拉面巡回法庭”办案团队赴“拉面人”所在地,提供“上门调解”“上门立案”服务,为当事人提供诉讼便利,打通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
聚焦外出人员法律观念淡薄、依法办事意识不强等问题,海东市充分利用互联网、警民联络群、微信矩阵等平台,积极开展“云端拉面”宣讲,制作“普法知识小课堂”“拉面人需要知道的法律常识”等宣传片,编写《致拉面人新的一封信》《法官办案手记》《案件审判流程图》等文章,将普法内容推送至18万名“拉面人”身边,教育引导“拉面人”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此外,加强“拉面人”职业道德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组织开展故事分享、现身说法、交流介绍等活动1890场次,广泛宣传“模范好人、抗疫先锋”韩木海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韩玉龙、“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冶则乃拜等人的先进事迹,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拉面人”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与各族群众和谐共处,持续擦亮“青海拉面”团结面、和谐面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