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璐 通讯员 丁艳彗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驻村干部们坚持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谱写着乡村振兴驻村帮扶的新篇章。在驻村路上,他们用一件件实事,一句句暖心话语温暖着群众的心。
一句承诺:有什么困难,随时给我打电话
“少罡书记做得好,想得周到,真心实意对待咱们老百姓,我们阳山欢迎他、需要他,我们也绝对支持他的工作。”说起民和县马营镇阳山村的“第一书记”李少罡,党员张尕木激动地说。
“今年家里的苞谷收了多少,娃娃的学习用品还缺啥,老人最近身体咋样?”在村民张麻力开的家里,李少罡关切地询问着。
“家里有什么困难,一定要随时给我打电话。”作为单亲父亲,张麻力开平时除了干农活、做家务,还要照顾八十岁高龄的父母和孩子,全家六口人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一个人的身上。开始驻村后,这个特殊的家庭一直牵动着李少罡的心,时不时地就要来张麻力开家里看看,陪老人聊聊天,帮家里干干活,给孩子们辅导作业,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努力学习、快乐生活。每当看到老人和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笑容,李少罡更加坚定了踏踏实实为民办事的决心。
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李少罡的身影。李少罡原是青海省广播电视台的一名编辑,自2018年7月到阳山村担任“第一书记”至今,18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以村为家,明责践诺,在完成驻村日常工作的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阳山村几户单亲家庭的儿童募捐衣物和学习用品,为大病患者募捐医疗费用,协调帮扶支部到医院进行慰问。这些年下来,阳山村百姓早已把李少罡当作自己人,他为群众办的一件件小事,温暖着老百姓的心。
一场宣讲:让大家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深秋暖阳下,马营镇马家村的村委会活动广场里热闹非凡,10余名党员围坐在一起,聆听驻村“第一书记”陈静讲解党的二十大精神。
“报告共有十五项,每字每句皆精华。马家是个好地方,党的政策谱新章;乡村振兴促发展,群众高歌斗志昂……”驻村“第一书记”陈静用接地气的语言,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深入浅出地解读着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把党的“好声音”传递到田间地头,歌唱着如今的幸福美好生活。
老党员周玉虎听得聚精会神:“陈书记讲得好啊,你讲的我们听得懂、喜欢听,党的二十大报告说得更好,我们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这都要感谢党啊!”
陈静原是青海广播电视台的纪委书记。2023年3月,她主动请缨来到马家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她,从未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但她牢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经过半年多的基层磨练,陈静已然成为村民们离不开的“好书记”,群众身边的“贴心人”。
陈静说,一名驻村干部就是一名宣讲骨干。驻村以来,她自觉扛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政策法规的政治任务,在自己先学、学懂、学深一层的基础上,沉入农户家,走到田间地头,紧盯临时救助、医疗保障、就业等群众关心的问题,结合村情民意根据群众所需所想,最大限度发挥驻村干部“接地气”宣讲的作用,将党的各项政策迅速在基层一线传播开,做到户户走访、家家宣传、事事帮忙。
一台电脑:不一样的阵地一样的坚守
马营镇马营村驻村干部马生成原为青海广播电视台的一名网络工程师,驻村近半年,曾经与电脑日日相伴的他如今脚底满是泥土。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将驻村工作做实、做细,马生成进村的第二天,便和“第一书记”商议拟定了详细的走访计划。随后的三个月,他们每天走家串户,察民情、识民意,掌握全村脱贫户、监测户情况;规范张贴发放青海省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申报政策“明白纸”和驻村干部便民服务联系卡;积极联系派出单位开展走访慰问脱贫户工作,送去米、油、牛奶、鸡蛋等生活必需品;与村医一起开展家庭医生入户服务,宣传医保政策,耐心细致地为村民进行医疗养老保险线上缴费咨询等工作。
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马生成深知驻村干部若是知识不够、眼界不宽、能力不强,就会陷入“本领恐慌”,面对从未接触过的党建材料,他从头摸索,耐心学习,深夜亮着的一台电脑是他忠实的战友,驻村期间,他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规范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参加固定党日活动,协助村党支部书记健全完善村党支部党建资料,规范收集整理主题教育学习资料和讲党课台账资料。
每天忙忙碌碌,他见过早上七点的日出,也陪过凌晨两点的月亮。驻村期间,这个不善言辞的“网络工程师”扎深根、沐雨露,不断汲取营养、向上生长,脚踏实地,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