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新秋 摄影报道
十一月的河湟谷地,随着气温的下降,南北山山巅积雪覆盖,海东水利建设工作进入了收尾阶段。
11月21日,记者在海东市水务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前往位于乐都区高店镇上水磨沟村的杨家水库,亲身感受水利建设的磅礴气势。
驱车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只见工程车进进出出,现场一派火热繁忙的施工场景。
杨家水库是一座以供水、灌溉为主的综合性水利工程,水库总库容为1617万立方米。项目建成后,可保证乐都区44.4万人的生活用水、149.46公顷的农业示范园区灌溉以及核心园区的牲畜和工业用水,年总供水量达2701万立方米。
沿着村道一路前行,车辆在村尾处被一辆混凝土搅拌车拦停。再往前走,就是杨家水库的施工现场。
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大坝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大坝附属建筑导流洞、放空洞、溢洪道、复建公路及管理房等建筑均已完工,计划2024年5月前完成蓄水验收工作并下闸蓄水。
紧邻管槽的山路上,吊车伸出机械臂吊装混凝土送到工人手中,几名工人正在争分夺秒、埋头苦干。由于该工程点多、线长、面广,部分施工地段地势陡峭、地质复杂、山路崎岖,给施工带来了不少困难。
今年52岁的李积林是高店镇上杨家村的村民,他告诉记者,他家有15亩耕地。从2017年起,他就在杨家水库工程的施工现场干活,眼看着杨家水库一天天成型,他感到无比自豪。“建立水库之前这里都是靠天吃饭的山旱地,一亩地最多能产150公斤菜籽。如今水管、水窖都修到地头上了,听说明年就能通水了,山旱地成为水浇地后肯定能有个好收成。”李积林激动地说。
水利项目建设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是一项责任重大、不可有丝毫懈怠的工作。
治水利民,兴水惠民。从“有水喝”到“喝好水”,再到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和“健康水”,海东市水务部门全心全意、用心用情为民服务,既滋润了百姓生活,又温暖了民心。
在平安区三合镇瓦窑台村,正准备做早饭的村民石林花轻轻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便源源不断地从水管流出。自瓦窑台村供水保障工程实施以来,家里做饭、洗衣、洗澡都能用上干净、方便的自来水,石林花高兴地说:“这都得益于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让大家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今年3月30日,瓦窑台村供水保障工程正式开工。“项目新建廊道1座,净化水厂1座,铺设管道,安装各类闸阀井、水表。今年8月20日完工,已完成验收,目前运行状况良好。”海东市水务局副局长安华告诉记者,让广大农村群众喝上安全、清洁、放心的饮用水,是水务人的职责。
瓦窑台村供水保障工程的实施不仅提高了398户村民、4236头(只)大小牲畜的饮水质量,保障了生活生产用水安全。并且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吸纳当地务工人员26人,总计发放工资20.21万元,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
小小水龙头,一头系着民生,一头连着民心。近年来,海东市水务部门不断加快补齐农村供水工程短板,确保入户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四项评价指标全部达标,着手建立“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体系,农村群众饮用水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
今年以来,乐都区杨家水库、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满坪水库、互助土族自治县柏木峡水库,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夕昌水库4大水源工程开工建设,完成投资6261万元。
海东城乡供水安全与保障工程等3个子项目正在建设,湟水河河湟新区段北岸防洪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正在招标。
推进实施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项目6项,落实资金735万元,受益人口9.4万人,目前已全部完工。
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31项,完成投资1.4亿元,受益人口49.26万人;加快推进平安区法台水库等6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全面消除病险隐患,落实资金7639万元,完成投资3218万元。
……
这一组组数据、一个个项目,无不在诉说供水工作的重要性。
身处海东,奔流不息的河川、湿地公园内高飞的水鸟,都在畅谈着高原之城秀水连天的美好未来,书写着每一位水务工作者不断筑牢城市水源安全发展的“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