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晓华 通讯员 郭国赟
深冬的清晨,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王佛寺村被弥漫的冬雾蒙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王佛寺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陈晶鑫已开始准备今天的走访入户工作。
“这两天乐都区委区政府给我们送来了冰箱、洗衣机、饮水机、蒸烤一体机和电饭煲,解了我们驻村生活的燃眉之急,我们也能更加安心地开展驻村工作了。”陈晶鑫激动地说。
2023年以来,乐都区大力实施驻村工作队关心关爱“四心工程”,遍访全区120个驻村工作队,建立工作队需求清单,筹资区级财政资金57.84万元,为全区工作队配送冰箱、洗衣机、饮水机、蒸烤一体机、电饭煲等生活用品,按照“十有”标准完善生活设施,方便驻村干部驻村生活。
乐都区将选派干部驻村期间的各项补助纳入区级财政预算,下拨财政资金292.8万元,按照每人每年8000元的标准由区财政统一发放驻村干部生活补助,充分激发驻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确保广大驻村干部“暖心”住村、“放心”驻村、“安心”助村、“尽心”筑村。
“刚到这里的时候很不适应,我平时不晕车的人,一路上来都觉得不舒服。”马营乡卡拉村“第一书记”杨巍说。
马营乡距离乐都城区24公里,山路曲折回转,需要近一个小时车程才能到达乡政府。
为解除驻村干部的后顾之忧,乐都区建立“四重保障”制度,除落实各项待遇保障、基础设施保障、驻村经费保障外,积极落实人身意外险保障,统一为驻村干部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让驻村干部干有劲头、后顾无忧。
留才先留心。乐都区制定《乐都区党内关爱实施办法(试行)》,将驻村干部纳入关心关爱范围,通过谈心谈话、走访慰问给予普遍关心。利用区管党费对生活困难、见义勇为或致残致伤党员、因公牺牲党员家属进行重点关爱,有效调动驻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已经是我在龙床村驻村的第三年了,自2021年驻村以来,我亲身感受到了乐都区委区政府对驻村干部关心关爱力度的不断加大,当我看到出台的党内关爱实施办法时,真的心头一暖,作为一名省级选派驻村干部,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共产党员,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下干事创业,这里真是我的第二故乡。”马营乡龙床村“第一书记”郝江涛说。
为进一步织密驻村干部关心关爱网,乐都区健全完善“四方联动”关心关爱机制,推动形成区委组织部机关干部包联乡镇、各乡镇(街道)党(工)委领导班子成员包联村、各村党组织书记监督驻村干部、各选派单位指定一名领导干部专门联系驻村工作队齐帮互助的工作格局,整合区委组织部、派出单位、乡镇(街道)、村党支部多方力量,为驻村干部当好坚强后盾。
“每周镇党委书记和镇长都会来村里走访,关心我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派出单位也非常关心我们,不仅经常性走访慰问,与我们谈心谈话,为我们提供必需的工作生活用品,还看望慰问了我们的家人,我们一定要好好驻村,多为群众办实事,不辜负组织和群众的期望。”瞿昙镇龙占村驻村工作队员田世善说。
瞿昙镇阳坡村“第一书记”冉中年的工作劲头越来越足,问起动力何来,他笑着说:“近日我学习了中岭乡马家洼村‘第一书记’祁万强的先进事迹,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从一名新闻工作者到驻村‘第一书记’,改变的是服务方式,不变的是服务群众。作为一名驻村干部,转变了工作角色,但初心不能变,使命不能变。”
为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优秀驻村干部的典型引领作用,营造实干快干、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乐都区强化先进典型引领,坚持优中选优,突出实干实绩,积极开展学习宣传优秀驻村干部、“驻村工作谈变化”等活动,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激励和引导广大驻村干部积极投身基层、建功一线。
乐都区注重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驻村干部,对政治立场坚定、工作实绩突出、群众认可度高的驻村干部予以提拔重用或优先考虑晋升职级。2021年以来,提拔使用驻村干部10名,驻村干部晋升职级职称50名,不断鼓舞驻村干部士气,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一批又一批驻村干部下沉基层一线,为乐都区的繁荣振兴贡献青春、贡献力量,乐都区将以关爱举措守护、以制度保障护航、以全力支持助力、以正向激励引导,持续推进驻村干部严管厚爱常态化,让驻村干部“驻身更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