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王得福:他把群众当亲人 群众拿他当家人

□本报记者 赵新秋 摄影报道

选派优秀干部到农村贫困地区担任“第一书记”,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第一”是组织给予的重任,是群众寄予的厚望,是在贫困村任何急难险重的工作面前,责无旁贷的第一人。不同战场,转换身份,不变的是始终冲锋在前。

冬月里的河湟大地,看海东市乐都区李家乡尕泉湾村“第一书记”王得福,如何用脚步丈量脱贫大道,用初心守护万家回春。

“巷道会议” 掌握第一手村情民意

在冬月的暖阳里,尕泉湾村的广场上,老人们三三两两的聚集在一起,驻村“第一书记”王得福来到老人身边,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王书记早!”

“王书记,早饭吃了没?”

“王书记,忙着呢?坐下休息会儿,喧一喧。”

……

看到王得福,大家纷纷迎上前打招呼。

“早上好,看你们都在这儿,过来和你们说说话。”王得福说着就坐在旁边的凳子上和大家拉起家常。“前两天下了雪,天气更冷了,大家出来要多穿点,家里的炉子都烧热点。”“儿子外出打工该回来了吧?”……

入户摸底,情况排查,走访慰问……为了尽快熟悉村里的情况,这是王得福初到尕泉湾村时做得最多的工作。“我现在习惯了这种模式,在家门口、巷道口、村广场上,随时都能和大家聊一聊,既拉近了距离,也掌握了情况。”这种方式被王得福称作“巷道会议”。

“农村嘛,有时候大家外出打工不在家,把大家召集到一起也比较困难,所以在哪儿看到村民,就在哪里和大家讲一讲。”王得福笑着说。

为掌握村情民意,王得福一有时间就往农户家跑。经过三年的驻村生活,他清楚地知道村上的每一户人家住哪、几口人、都叫什么名字、孩子在哪上学打工、患有何种慢性病、收入如何等。

他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拿他当家人。在“巷道会议”的不断深入下,获得了老百姓的认可和信赖,村民们常说“有困难就找王书记”。

体察民需 为群众办好事实事

王得福在走访中发现,群众普遍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就是田间道路。

尕泉湾村地处大山深处,部分田间道路狭窄陡峭,机械车辆难以通行,久而久之,一部分耕地处于撂荒状态。

“以前我们的田间道路都是泥土路,下雨了就会积水,有时候渠道水量大的话还会漫上来,出行时经常会滑倒摔跤。”村民告诉王得福后,他立即联系帮扶单位找来了挖掘机,拓宽田间道路8公里,全村12余公顷撂荒地全部清零。

多年来的老问题,终于被王得福解决了,土地利用率持续提升。

“驻村,驻的是心,是情。”王得福告诉记者,这些年,他以农村住房提升项目为契机,动员无劳力、不愿意拆旧并符合条件的农户建房。三年来,全村共有38户村民改造了住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混结构的房子,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会有安全隐患了,住房安全得到保障。

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是王得福思考得最多的问题。了解全村的发展短板后,王得福为村民们带来了“致富经”。

尕泉湾村的村民养殖的土鸡数量多、品质优良,但苦于没有销路。于是,王得福积极寻求各种渠道,积极推销。三年来,他已帮助村民销售土鸡600余只、土鸡蛋3000余颗,让村民增加收入累计7万余元。如今,尕泉湾村的土鸡供不应求,经常有人来电求购,村民的养殖积极性大幅提高,也不愁没有销路了。

2022年,王得福积极争取到50万元项目资金,实施西门塔尔肉牛养殖项目。从项目方案制定、用地手续审批、项目评审,再到养殖场建设、肉牛的选购等,没有一件事情是他不操心的。在村民的精心养殖下,目前已增加4头肉牛,实现盈利后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3万元。

乡村振兴正当时,美好愿景皆可期。王得福用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赢得群众认可,大家在不知不觉中都习惯了这位“王书记”的存在,也习惯了有事找“王书记”。

严格自律 恪尽职守树立榜样

作为“第一书记”,王得福对村庄发展的要求高,对自己的要求也不低。村民们总是说:“他很熟悉村上的情况,村里的住户叫什么,他都能脱口而出。”这离不开王得福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的作风。

在防止返贫大排查工作中,王得福逐户走访了解情况。当得知脱贫户李太业因病住院治疗支出了一大笔费用,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后,王得福立马帮其申请纳入监测户,通过低保、“530”贷款等方式,助其渡过难关。

用心关爱困难群众是搞好扶贫内生动力的捷径。在关心关爱村民上,王得福始终以亲人的姿态做工作。今天给行动不便的奶奶申请了轮椅,明天为退伍老军人办理军人优待证。村民们写个证明、给学生打印卷子、养老金认证,甚至微信登不上了这些小事都会来找王得福,王得福都耐心地给他们一一解决。

“这些都是一些小事情,对我来说很简单,但对村民们,尤其是老人来说,真的很困难。”王得福说。

不仅如此,每当有工作任务,王得福都会亲自制订清单,列出工作要点,详细给每个人分工,调动村干部积极性。白天入户核算收入、统计就业情况、学生人数等,晚上加班整理资料。核算收入时对每个数字都“斤斤计较”,生怕出现错误。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王得福给党员群众讲乡村振兴的党课,带头建立个人问题清单,认真撰写学习笔记,以身作则带动村干部、党员参与到主题教育中来,切实将主题教育学习成果落实到乡村振兴、环境整治、厕所革命等工作上,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切实实解决村民的急事、难事,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一批批驻村干部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一心为民,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地扎根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用初心和使命播种着一季又一季的希望。

“刚来时,我第一次头戴草帽,小心翼翼地走在村间田埂上。阳光很烈,汗珠不时地从头上淌下来……这些经历,我想在若干年以后回味时,应该是弥足珍贵的。”三年的驻村工作让王得福对于“第一书记”的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而王得福的付出不仅感动了村民,也获得了全体村民的认可和赞誉。

驻村三年,王得福早已把自己当作了尕泉湾村的一份子,认真对待每一件事,真诚对待每一个人。

--> 2024-01-02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46661.html 1 王得福:他把群众当亲人 群众拿他当家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