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甘都:丹山碧水里的人文之乡

丹山碧水

丹霞染红半边天

秀才盼榜

□马小龙 韩梦雪

在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东南部,有一处气候宜人、瓜果飘香的地方,名叫甘都,藏语意为“三河口”。其南临黄河,北麓祁连山脉,西与谢家滩接壤,东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隔河相望。历史记载,南凉置邯川护军,北魏曾在邯川古地设邯川戍,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废戍,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米川县移治于此,并设置合川守捉,清乾隆年间修甘都堂城。

甘都境内不仅有距今10亿年前的古老变质岩群(化隆群)、2300万年前灿若红霞的沉积岩层、800万年来形成的色如渥丹的丹霞地貌、180万年以来奔流不息的黄河、1000年前的古城遗址、800多年仍根深叶茂的空心古榆树、6000年的青铜器和彩陶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还有着精致的撒拉族刺绣、醇香的化隆拉面、丰盛诱人的传统“撒拉宴”等,它们正在以特有的方式向外界讲述着人文甘都的前世今生。

丹霞风光无限好

甘都境内有多处丹霞地貌,尤其是以拉木峡中的丹霞地貌颜色鲜明、类型丰富,尤为突出。今临(夏)平(安)公路拉木峡段,全长16公里,其中石峡长13公里,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绝。

从巴燕镇南行入拉木峡峡口,有一座人工蓄水库,名河群水库,蓄水300万余立方米,四周绿树掩映,秀色迷人,为消暑胜地。沿库坝南行,遂见悬崖危垒,岌岌乎若坍,幽涧森冥,摇摇欲坠。

再前行大约1公里,便进入了拉木峡。这里的红崖砂石,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又经历了千百年的风化剥蚀,岩体脱颖而出,屹立地表。淡红色的岩壁呈现出如雨天的暴雨,以势不可挡的磅礴气势,轰轰烈烈地飞奔而下的痕迹,造成了左侧青崖万丈、烟雾缭绕、犹丹青高悬、美不胜收、右侧红崖参差、朝阳斜射、似锦重叠、灿若霞辉、耀人眼目的美景。细品之,则造型各异,或如高楼大厦,门窗俨然,人头攒动;或类浮屠,孑立天半,层次分明,风筝愰愰,如闻其声,有名曰:“红光宝塔”;或如一猴顶物,踞峰顶而憩,名“猴子顶灯”;或若二人并立,面朝前方,背手而望,名“二秀才看榜”,又名“姐妹望夫”,其姿态神韵,莫不俨然。

尚有诸崖,各具神韵,任人附会,情趣无限。其红砂崖经年风化雨蚀,遂成鬼斧神工之作,天地造化,蔚为奇观。或盘根于危岩之上,或挺立于壁壑之中;巨大者高达数丈,矮小者几不盈尺;或耸立挺拔,似擎天巨人;或苍翠舒展,如流水行云;或虬根盘结,如苍龙临波;或矫于威武,如猛虎归山;或如人似仙,顾盼多情。它们把原本雄伟、惊险、令人心惊胆战的石门,装扮得水秀山明,更加美妙动人。

所谓石门,乃路之左右峙二巨石,高不见顶,俯瞰涧深若井,幽不见底,车行其间,如越栈道,令人毛骨悚然。民谣曰:“到石门,惊掉魂,抬头不见日月光,俯首细听流水响。”回头望过去,壁立千仞,视野狭窄,湛蓝的天空像华盖一样,被无数红峰撑在头顶。流水在光秃秃的悬崖下冲刷出红色的痕迹,与赭色的岩石形成鲜明的对比。每个山峰都好像是一整块天外飞来的巨石,树木在极顶已经见不到了,只有在岩壁的缝隙里还长着一些小草,猿猴也难以攀越。恐怕只有鸟儿才有缘见识绝顶处的风光。真有“抬头不见日月光,俯首细听流水响”的气势。

如果有兴趣,绕道登上山顶,大有山登绝顶我为峰之感,让人豁然开朗,心也宽了气也壮了。不过,这里的路相对难走。但,路越走越难,景越走越美。蓝天不再是整片,树木的阴影投射到溪水里,阳光洒下斑驳的足迹。“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冷冷。”石上青苔丛生,水声如鸣佩环,不时还从岩壁上传出一两声鸟鸣。群峰叠翠,峰峰相连,气势磅礴,阵阵凉风从天门吹出,李白的诗句“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正写出了这种境界,顿时让人有飘飘欲仙之感。“壁立万仞”“天地同攸”“置身霄汉”“登峰造极”等词语会出现在你的脑海。

地质文化谱新篇

出拉木峡,车辆经过甘都集镇后,转过一道弯,视野一下开阔了,只见一排排整齐的白杨树,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房屋,让心情也开始变得愉悦起来。前行不久,便到了一处村口彩门,此处正是被评选为全国第二批三星级地质文化村,同时也是黄河沿岸第一个、青海省第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地质文化村——化隆县甘都镇阿河滩村。

阿河滩村是纯撒拉族聚居地。这里的撒拉族群众以勤劳和智慧创造的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撒拉族刺绣。撒拉族刺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所绣图案光线明暗对比强烈、富有立体感。撒拉族刺绣讲求实用性,绣品多为枕头帮子、袜底、袜跟、绣花鞋、腰带、针线包等。在过去,撒拉族姑娘从六七岁就开始学习刺绣技艺直到出嫁年龄,并在结婚时带上自己的绣品作为嫁妆,因而撒拉族刺绣又被称为“女儿绣”。

阿河滩村有一座清真寺,该寺建于公元1323年,现已有700年的历史。该寺自建起后,因未遭受过破坏,迄今仍保持着原状,1986年被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总面积1938平方米,南北宽34米,东西长57米。寺院总体设计坐西向东、布局协调、浑然一体。共有三重建筑,即照壁、牌坊、木那乃(唤醒楼)。建筑结构全部以大青砖叠筑,均饰以飞檐翘脊,上覆大青瓦,瓦当雕有龙虎头面,房脊飞翘,集藏式建筑、汉式建筑、伊斯兰艺术于一体的四合院式建筑,堪称伊斯兰建筑文化之精髓。建筑风格保持了鲜明的古代汉藏宫殿或寺庙特点,建筑飞檐翘脊,云龙花草,颇为宏阔,是远近清真寺建筑群中甚为罕见之建筑。

清真寺西北巷道往东行百步,便可看到一棵800多岁的古榆树,其主干周长7.6米,须四人合抱才能成围,高约7米,从不同的角度望去,有不同的造型,从东往西看去,古榆树仿若一只翩翩起舞的凤凰;从北往南看去,榆树的枝干酷似龙头;从西往东看去,又仿佛是一只高原精灵——藏羚羊。据传,与这棵古树相伴有另一棵树,被雷电劈毁。这棵树也遭雷击树心枯死,内部空洞,只剩树皮,但生命力仍甚旺盛,每年春季,大树都发出新枝芽,到夏季便枝繁叶茂。旧枝新枝相互交换,既显得老态龙钟,又显得青春焕发,游客慕名而来实现“古榆树里品茶”的心愿。

在阿河滩村南部的黄河北岸,巍然屹立着一处俯瞰形如钻石的干年历史遗存,便是阿河滩古城堡遗址。经碳十四测年法科学测定,城堡为公元1021年左右的北宋时期青唐吐蕃所建。彼时,朝代交替,时局动荡,青唐吐蕃与西夏、北宋纷争不断;再加上此地位于廓州、湟州交界处,是拉木峡南部入口,成了当时进军北上的战略要地。唃厮啰政权在此以黄河为天堑,修筑屯兵驻扎之所,作瞭望传信、抵御外敌之用。“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千年的岁月,留下了这一座饱经沧桑的烽火古城,记载了这一段烟波浩荡的黄河史歌。

古城堡遗址东侧一凹洼处,有一股“咕咕”而出的泉水,便是阿河滩古泉水,它来自于黄河古河道中的砾石层。其上部为黏上层,下部为坚硬致密的红色泥岩,能阻隔地下水的下渗,这种地层结构保证了砾石层中地下水的富集。经分析测定,阿河滩古泉水中的锶元素和偏硅酸均已超过国标(GB8537-2018)的天然矿泉水标准,属偏硅酸天然矿泉水。锶元素有促进骨骼和牙齿生长发育的功能,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锶能减少人体对钠的吸收,有预防“三高”和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含锶矿泉水可强化骨骼,提高智力,具有延缓衰老和养颜的辅助功效。

特色产业兴乡村

与青海高原农业区山大沟深的地理环境不同,置身甘都镇水车村,花草相间,一步一景。初春时节,波光粼粼的碧水映照在朦胧的远山上,让人流连忘返。放眼水车村,绿油油的田地里冬小麦长势正好,蔬菜大棚里生机盎然,老百姓忙得不亦乐乎……这一切,得益于水车村南临黄河,西毗公伯峡水电站的独特地理位置。

82岁的老村支书李顺林就住在水车村的一处院落里。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的他,深知发展的重要性。“以前河边到处是沙砾,垃圾成堆,车也乱停乱放,就像一片戈壁滩。如今这里栽上了树,黄河岸边绿绿的,风景好了,来的人也多了。”看着黄河岸边发生的变化,李顺林感慨道,盛夏时节,村里会接待很多从外地来的游客,靠着卖自家种的蔬菜、河里养的鱼,补贴家用。

“路好走了,自来水通了,路灯亮起来了,活动场所建起来了,村里变得干净整洁,而且还种上了桃树、李子树,”水车村的民众纷纷感叹道,“我们村能有现在的变化,以前想都不敢想。”

“我在这里待了一辈子,亲身感受到了村里的发展变化,以前村里破旧得很,没什么地方可以去,大家都不愿出门,经过这几年的建设完善,专门修了停车场方便停车,闲了我们可以到广场下下棋,娃娃们也有玩耍的地方,环境变好了,大家的心情自然顺畅了。”水车村永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明德也激动地说:“以前,只是觉得住在黄河边很舒坦,现在我们学会了养殖,水里的鱼就是我们的宝。现在每天除了喂鱼,我们会专门观察水质的变化,定期请专业的人来检测。对我们大家来说,养鱼是一件事,保护好黄河水资源才是最要紧的事。”

离开碧水轻舟的养殖场,走入水车村温室棚。今年40岁的种植大户郝永平告诉我们,自从村集体的大棚建立起来,自己在家门口挣到了不少钱。“我们计划将温室大棚与观光休闲游结合起来,打造集田园采摘、乡村体验等于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助推乡村旅游发展。”与此同时,一场热闹的讨论会正在水车村党员活动室进行。

水车村“第一书记”李积明介绍:“根据咱们村乡村旅游示范的发展定位,县上制定了水车村文化旅游项目实施方案,今后将根据规划打造‘一轴、六区’空间布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项目区村民发展特色产业。”

水车村党支部书记赵国智说:“县上对我们村实施了投资1000万元的乡村振兴旅游试点村项目,根据规划,由东北向西南轴向分布,将打造乡村文化民俗区、乡村农家乐区、乡村民宿区、水上项目区、湿地农田景观区,以村集体经济发展特色餐饮和民宿接待,项目建成以后可直接带动农户参与景区运行或餐饮服务,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通过省级乡村振兴旅游试点村建设,水车村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人居环境,融合全乡资源,依托特色种植、特色养殖,打造了集吃住和休闲娱乐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水车村的发展变化,也是青海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甘都镇充分挖掘辖区内沿黄村庄环境特色和区位优势,抓党建、强产业、兴旅游,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实现了“河区”变“景区”的蝶变。为拓展群众致富路,依托“背靠群山、南拥黄河、西襟公伯峡”,丰富的水资源、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补齐短板,推动乡村振兴闯出新路子、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不断拓宽群众致富路。以农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断调整种植结构,主要以露天蔬菜、玉米、大棚蔬菜、特色杂果种植、薄皮核桃新品种繁育、绿化苗木繁育等为主导种植产业,形成了符合本村实际的特色种植。

现已建成规模性黄河冷水鱼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虹鳟鱼、金鳟鱼等品种鱼类。甘都镇沿黄河的17个村在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开发新兴产业基础上,准确定位,认真谋划,利用本村资源禀赋,以特色种植、绿色养殖,发展沿黄文化生态旅游产业,通过温室大棚与观光休闲游结合起来,打造集田园采摘、乡村体验于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内涵,群众收入增加明显,真正走出了具有甘都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在探索乡村旅游、休闲旅游中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产业发展活力。东五村在2022年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阿河滩村在2023年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及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甘都镇有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各种荣誉加身,在乡村产业振兴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 2024-06-11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53125.html 1 甘都:丹山碧水里的人文之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