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志臻 朱得君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
近年来,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峰镇后头沟村立足资源和产业优势,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村里开办木材厂,用“小木头”成就“大产业”,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明显。
走进后头沟村,农户大门上古朴的木雕格外显眼。整洁的院落、平整的硬化路、崭新的休闲长廊、竞相绽放的鲜花,无不展示着村民的幸福生活。
沿着村道一直向前,村子的尽头处,“后头沟村扶贫车间”几个大字映入眼帘,这里就是后头沟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的主要村集体产业之一。
后头沟村是互助县“十三五”期间7个易地扶贫搬迁村之一,2017年,互助县整合2124万元资金,对该村实施了易地搬迁,统一规划建设院落,并配套实施了水、电、路、气、广场、卫生室、集中养殖区等设施,彻底改变了村民的生活环境。
脱贫致富,易地搬迁是起步,产业发展则是后劲。
搬迁新址后,后头沟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投资58万元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同时,利用青海省乡村振兴局拨付的30万元易地扶贫专项产业资金,修建了10间铺面,不断壮大村集体产业。
为了走出属于自己的特色产业道路,在经过一番考察协商后,后头沟村两委把目光放到了木制品发展上。
“在我们青海,不管是居民建房还是一些景区都会用到大量的木材作为主要材料和装饰。从上世纪开始,我们村上的木匠就有很多,发展木料加工产业不仅贴合村内实际,也可以让村内的匠人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后头沟村党支部书记相吉元说。
思路既定,实施也就不难了。后头沟村两委一边积极筹措资金,一边和村内致富带头人薛兴熬协商合作,动员他回村创办木轩加工厂,带动村里的木匠一起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薛兴熬是后头沟村一位有着多年经验的老木匠,自18岁起,他就跟着村里的老木匠开始了学徒生涯,从刨树皮干起,逐渐学会了切割、开槽、油漆、雕刻等工艺,之后的日子里薛兴熬成立了自己的木工坊,开始独立承揽村里的农房建设。
2019年,薛兴熬的木工坊在经历了三次搬迁后,最终落户在互助县城北环路,但是面临着较高的房租,他也感到有些吃力。面对五峰镇党委政府和后头沟村两委抛出的橄榄枝,薛兴熬最终选择回到村里,筹建木轩厂。
同年,在后头沟村50万元扶贫资金的撬动下,致富带头人薛兴熬自筹资金90余万元,购置了全自动木雕机等设备,开始建设木轩加工厂。2021年,工厂开始以“村委会+企业”的村集体经济模式运营,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6万元,并解决20余名当地农民工实现就业。
走进木轩加工厂,木器加工工作流程井然有序,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小木头”经过选材、切割、打磨、上漆等流水线改造,摇身变成了桌椅、门窗等家具用品。
薛兴熬的儿子薛顺海告诉记者,自木轩加工厂营业以来,他们主要承接木质建筑、木质长廊以及居民房屋的部分木制品建设,同时还会制作传统的木质家具。
记者了解到,自木轩加工厂开办以来,长期用工有20多人,高峰期可以达到30多人,日工资从180元至220元不等。仅工资支出就达到了100万元以上,实实在在成了当地村民家门口就业的好地方。
产业发展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前进的过程,在木轩加工厂实现稳定增收后,后头沟村两委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后头沟村两委将目光放在了木材加工产生的废料上。为了将这些废料利用起来,村两委多次前往西宁市湟中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源县学习考察,最终确定了发展思路。
2023年,后头沟村在木轩加工厂旁投资150万元建成了二期项目,依托木轩加工厂完备的产业链,围绕绿色环保发展,通过招商引进环保生物质颗粒生产线。
二期项目的建成,再次壮大了该村的村集体经济,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还吸纳村内15名村民长期就业。
“现在我在生产环保生物质颗粒的工厂负责分装打包,计件算工资,打包一袋0.6元,一天下来我可以打包500袋左右,能够有300元的收入。”村民姜全成早年一直在工地上务工,后来因为腰部损伤,无法干重活,现在能够在家门口有一份这样的工作,他感到十分高兴。
后头沟村驻村第一书记薛铭表示,后头沟村将根据村里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地缘优势、特色亮点和发展出路,积极争取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的支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村级“造血”功能,带动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