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晓华 余敬存 尕桑才让 摄影报道
一年前,本报记者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老幼村采访,记者深刻感受到该村探索的“土地托管”运行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农户享受到“田保姆”带来的省心与便利,并于2023年9月4日刊发了《“谁来种地”之困怎么解——看老幼村破解“谁来种地”难题》一文,引起许多读者的关注。
时隔一年,“土地托管”是否真正托出了群众的美好生活?本报记者再访老幼村,看到了农村、农业、农民日益向好发展的美丽前景——平均每户村民分得粮食879公斤,村集体经济实现从0元到15万元的跨越,新时代的老幼村人更加自信、自立和自强!
◆不种地也有收益——每户分粮879公斤
眼下正值秋收时节,伴随着几辆大型收割机缓缓驶出田间,老幼村的小麦、蚕豆等农作物已经基本收割完成。正值农忙时节,老幼村村民却当起了“甩手掌柜”,他们或在家门口的菜地里打零工,或是在自家小院闲坐拉家常。
并不是老幼村村民期待粮食“望天收”,而是老幼村通过吸收先进经验、因地制宜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本村村情的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土地托管”。
“种地一点都没操心,今年我们家还分到了近1500公斤粮食,偶尔还可以在家门口打零工,多赚一份钱。‘土地托管’真是太好了,明年我还要把土地托管出去。”耄耋之年的老幼村村民申多福说,妻子因常年腿痛,丧失了劳动能力,儿子和儿媳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们老两口,眼睁睁看着自家的土地没有劳动力而被撂荒,村里实行的“土地托管”解决了他们家的地“谁来种”的难题。
种了大半辈子地的老幼村村民杨绍元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在家门口当上“上班族”。2022年开始,他将自家的土地全部托管给村里的“土地管家”——老幼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并优先受聘为“田间管理员”,对于“地租+工资”两份收入,杨绍元十分满意。
“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了,每亩土地还能多赚几百块钱……”谈及“土地托管”带来的好处,杨绍元的回答还是和去年一样,只不过今年的底气更足了。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一系列“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务实举措落到了老幼村的陇亩之间。记者了解到,老幼村全村共有4个社,273户997人。今年,老幼村党支部采取“支部联姻”方式,先后托管了本村及担水路村、大庄廓村、西山村等村的146.67公顷耕地,形成了以冬小麦、露地蔬菜、蚕豆、油菜、马铃薯、青储饲料种植为主的六大产业板块。
老幼村党支部书记杨润告诉记者,今年老幼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种植的小麦产量24万公斤,为了给村民吃下定心丸,合作社将24万公斤粮食平均分给了273户村民,平均每户分得879公斤。
丰收,是风调雨顺的结果,也是工作到位的使然。“按照这个模式继续发展下去,下一步我们将在发放各项福利的基础上为村民分红,加大下一年度的投入力度,不断进行产业升级。”杨润信心满满地说道。
◆“寸土”再“生金”——村集体经济从0元到15万元
出发前曾想,仅隔一年时间,这个小小的村子能有多大变化?走进老幼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乡间小道、优美宜居的农家小院,一望无垠的土地上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冷库建起来了、村里的磨面坊和榨油坊也都建起来了,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0元到15万元的跨越。”杨润一边向记者“汇报”着这一年来的变化,一边诉说着这一年来村里的点点滴滴。
一句句普通平常的话语,一组组平淡无奇的数字,背后却是老幼村村两委班子付出的诸多心血和汗水。
在杨润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一块红菜薹地,一排排整齐的红菜薹即将迎来收获期。伴着绵绵细雨,杨润一头扎进了菜地里,细雨模糊了他的眼镜,他来不及擦拭,一边察看蔬菜长势一边自言自语:“干了太久了,真是一场好雨。”
在相邻的一块地里,“田间管理员”白占福和张文姐正在地里察看蔬菜长势,并远程向收购商汇报情况。“这红菜薹是冬小麦收割后复种的,能收6茬,一亩地保底能有5000多元的收益,除去化肥、人工工资等开支,每亩地的收益最少也在2000元以上。”白占福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
今年44岁的张文姐看着眼前绿油油的蔬菜感慨道:“20年前,我刚嫁到村里的时候,村民每天扛锄头、穿雨靴、戴草帽,从白天干到黑夜。现在的农业生产是多向发力,看着这一片片绿油油的菜地,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一颗颗苦菊、大生菜、长腰白菜、散叶生菜、红橡生菜等特色冷凉蔬菜在田间地头亭亭玉立,等待着收购商前来收购。“‘土地托管’后,村民除了能拿到土地托管费,还可以到地里打零工,每天最少也有100元的收入,多的时候能拿到两三百元呢。”张文姐告诉记者,为了地里的蔬菜能保鲜,村里还建成了冷库租给蔬菜收购商。
看着高原冷凉蔬菜发展势头良好,村民尝到了种植特色冷凉蔬菜的甜头,杨润又开始琢磨着扩大村里的蔬菜种植规模,扩大村民的增收渠道。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只有村集体经济上去了,才能给老百姓办更多实事。”杨润胸有成竹地说,现在的老幼村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村民利益为前提,正一步一个脚印,迈入美好新生活。
◆求新求变——解锁农业发展新密码
“以前,逢年过节,得孩子们接济;现在,我还要给孙辈们发红包哩。”“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还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前几年,我和老伴儿身体不好,一直惦记着山上的那几亩撂荒地,如今‘土地托管’不仅帮我们解了后顾之忧,还能分红。”
谈及“土地托管”带来的好处,老幼村的村民笑得合不拢嘴。过去的一年里,老幼村的地越种越多,老幼村人的心越来越近…… (下转03版)
(上接01版)
土地进了“托管班”,“田保姆”当起了“大管家”,“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难题在老幼村迎刃而解。对于老幼村的所有村民而言,“土地托管”解决了农业生产劳动力老龄化、兼职化问题,实现了农业降本增效,还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机械装备等现代化要素引入农业生产,解决了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随着托管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广,效益也越来越明显,杨润和所有村两委班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了。
“补丁地巴掌田,大型机械作业难;斜尖子边界多,种植管理费用高……”杨润告诉记者,现在老幼村的耕地没有连成片,种植和管理起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小田聚成大田,增加可耕地面积,“怎么种好地”成了老幼村急需破解的又一难题。
求新求变,努力探索更好的“土地托管”模式……如何求“新”,如何实现“变”?杨润告诉记者:“在我任职期间,我还有两个愿望:一是依托种植业发展养殖业,用种养循环模式串起乡村振兴‘生态链’。二是在村里开办一家养老院,守护‘夕阳红’,努力让村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记者手记: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聚焦解决“谁来种地”问题,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
土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如今,在政策推动等因素影响下,“谁来种地”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老幼村已经明了:土地进了“托管班”,“田保姆”当起了“大管家”,土地托管托起了农民的底,托出了丰产致富的路。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老幼村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是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这场发生在河湟大地上的农村土地改革,牢牢聚焦“人”这个关键因素,把保障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这场改革里,我们深刻感受到,方向对了,路就不远,目标也会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