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海东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丰硕成果

本报讯(记者 张璐 通讯员 张懿)近年来,海东市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锚定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

海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力落实兰西城市群发展规划,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互访交流,协力共推城市群建设。共建思路清晰明确,与甘肃省兰州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分别制定民和—红古创新发展先行区年度工作要点,共同推进兰西城市群建设重点任务清单,并逐项落实完成。川海大桥、团结大桥等交通动脉建成通车,大清高速将于明年建成通车,跨区域交通路网初步形成。签订兰州海东跨界污染和湟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联防联控等协议,联合开展湟水河沿岸综合治理,黄河、大通河出境断面水质均达Ⅰ类、湟水河出省断面水质达Ⅲ类。签订海东兰州推动商标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合作协议,建立企业名录,推动品牌互认。签订海东临夏跨区域应急、文旅等联动协议,提升应急救援、文旅发展等领域协作水平。成立兰西城市群政务服务一体化联盟,1200余项高频服务事项实现联办。

海东市发展改革委按照省级规划内容,制定海东市行动计划,梳理出194项年度重点任务(24项两市共推任务),实行项目化、清单化管理,补齐自身短板,进一步强化两市合力,50项重点任务推进成效明显,其余事项稳步推进。西宁南绕城高速公路东延段、西互一级公路等项目建成通车,G109小峡口改建工程如火如荼,城际公交专线开通运行,区域出行愈加便利。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省中医院河湟院区等项目加快建设。教育、卫生等领域互派干部挂职交流。公积金实现互认互贷、医保实现定点互认。建立公共卫生、应急救援联动机制。特色产业共育共兴。围绕优势产业互补,引进百亿级光伏、数据、锂电池负极材料等项目,加快青海零碳产业园建设。积极融入旅游大环线,打造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等旅游打卡点,共促西宁海东融合发展。

海东市坚持立足区位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班列运行顺畅,成功首发“青海海东—西藏日喀则—尼泊尔”公铁联运南亚国际班列以来,累计开行南亚、中亚等国际班列27班次,出口货值达2.4亿元。2023年外贸进出口3.89亿元,增长37.4%,进出口额、增速均创历史新高。乐都彩椒成功出口俄罗斯等中欧国家,17个海关备案的冷凉蔬菜种植基地产品直接供港,占全省备案数量的74%。互助青稞酒等10家企业赴美国、阿联酋等国家投资办企。推进中国(海东)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力促与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B型)协同联动发展,累计实现进出口货物总值12亿元。中国(青海海东)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2023年完成贸易额7099.4万元。

今年以来,海东市累计赴外招商17批次,邀请客商考察33批次,“丝绸云谷”低碳算力产业园、百度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基地等项目落户海东,到位资金72.27亿元。第25届青洽会签约项目15项、资金98.7亿元。

目前,海东籍群众在外开设拉面门店达2.85万户,从业人员达16.9万人,门店遍布全国280多个大中城市和20多个国家(地区)。2023年实现经营性收入160.26亿元、利润55.55亿元,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达61.89亿元。

同时,以打造海东河湟新区与西宁东川工业园示范区,共建大通—互助、湟中—平安跨界协作区为重点,全力推进“打造大通—互助旅游大通道、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心城市”等194项重点任务,按月做好调度工作,确保各项任务如期完成。

此外,海东市还加快发展壮大“高原、生态、绿色、有机、富硒”特色优势农产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绿色算力产业发展和青海零碳产业园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修复,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在前列。持续扩大班列开行班次和货运量,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并举,更好推进外资外贸高质量发展,努力将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B型)打造成进口快销货物批发及销售集散地。

--> 2024-09-05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57093.html 1 海东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丰硕成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