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邓成财)近日,市政协副主席马维忠带领市政协经济委员会部分委员,围绕全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工作,先后赴化隆回族自治县雄先岗山生态旅游景区、甘都镇阿河滩地质文化村,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村、赞卜乎村“阿拉仙境”,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镇七里花海景区、中川乡禹王峡景区,通过现场查看、互动交流等方式,了解全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和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措施等。
视察组指出,近年来,海东市深入落实省、市相关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富集、民族风情浓郁、文化特色鲜明等优势,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黄河风情、田园风光为主的五大旅游品牌,乡村旅游业发展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还存在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不强、整体附加值不高,同质化发展现象比较严重、创新活力不足,部分景区景点运营服务与游客需求有差距、人流量和收入减少,与周边地区联合打造精品旅游环线方面还有差距、区域联动效应不明显,宣传方式比较单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度不高等问题,需在今后工作中着力研究解决。
视察组建议,要进一步发挥乡村旅游特色资源优势,坚持“总量控制、重点突出,因村制宜、注重特色,发挥优势、提档升级”,利用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等资源,发挥比较优势,着力打造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不同主题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和精品线路,实现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避免无序化竞争、同质化发展。要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河湟文化、多民族文化内涵,采取实施文化项目、举办文化活动等措施,大力挖掘各县区的历史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以及撒拉族、土族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让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农事节庆等人文内涵有机融入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要进一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持续发力,注重实施好补短板工程,不断完善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品牌。要加强宣传推介,拓展客源市场,吸引游客,促进消费。充分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广泛宣传乡村旅游品牌,培育打造“网红打卡点”,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旅游业联动合作,学习借鉴民和七里花海景区吸引甘肃省兰州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等周边地区游客的做法,坚持资源共享、品牌共塑、市场共拓、信息共通,打造与周边地区联动的环线旅游项目,加强“旅游大环线”跨省推广营销,实现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客源互动,形成旅游市场合作共赢发展局面,让乡村旅游成为乡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农民致富增收的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