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泸
每一代人以及每一类人,都曾有过大体相似的欢乐。当然也有共同的苦难。
在我们的童年,谁没有玩过尿泥、摆过家家?谁没有翻过土墙偷摘过他人树上的青杏子?谁没有和伙伴们在野地里把土块烧红,焐熟一窝焦疤洋芋?谁没有蹲在小溪边,看自己用马莲草做的水车在溪水里嘟噜噜旋转?
玩尿泥、摆家家(青海人叫摆家家私儿),今天的年轻人不懂。就是在野外玩耍时,尿泡尿把泥和好,想捏什么就捏什么。摆家家,用随手找来或制作的小物件摆放出家庭陈设或别的什么。
我们的童年并不寂寞。
某天,受一旅游公司负责人之邀,我去和他的员工们聊了聊有关读书写作的话题。说起我的年龄,我用一首打油诗作了自我介绍:
记得尿泥摆家家,
而今满头飞雪花。
阿芳问我年多少,
五十年前二十八。
说完,全场都笑了。
78岁的我,不太爱感叹岁月无情。我看岁月其实有情,它给了人们足够长的时间用来完成自我。再说,潮涨潮落,草青草黄,对谁都公平。
一个不可解的自然现象
十几年前,为了写通讯《野性的回归》,我去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西北部的大山深处,采访牦牛改良基地。在那里看到了好几群由野牦牛和家养牦牛繁育的“杂交一代”和“杂交二代”牦牛。
又隔着防护栏,近距离地观察了那些散养着的野牦牛。它们全是雄性,用来做杂交父本。
其中一头正在山坡上觅食的家伙发现了陌生人,立刻竖起尾巴冲过来。鼻息声像超重低音,訇訇逼人,奔走的气势有如一辆轻型坦克碾压过来。尽管我知道防护栏足够结实安全,还是不由得后退了几步。
等这个庞然大物平静下来之时,我的眼球被一种野性之美牢牢攫住,咋看也看不够了。这么硕大而健壮,又是这么匀称!既不像犀牛那样粗笨,也不像河马那样丑陋。全身肌肉紧凑结实,每一部分都被造物主安排得恰到好处。简直太完美了。
我和牦牛育种专家陆仲麟交谈。他的身份是中国科学院兰州畜牧所所长,研究牦牛改良有20年了。他说,家养牦牛是人类从野牦牛驯化而来的,已经有4000多年。但后来情况变化了。你们经常去牧区的人,想必也看到了,家养牦牛退化得很明显。原因之一是近亲繁殖,造成野性基因一点点丧失。形体也不一致,个头大的大、小的小。有的长着犄角,有的秃头。毛色也杂了,黑的,白的,黄的,花的,各色都有。关键是,家养牦牛的御寒能力、抗病能力都在下降。每次遭遇大雪灾,死亡不少。这说明它们的遗传基因早就不稳定了。而野牦牛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搞杂交繁育的方向,就是要让家养牦牛的血液里增加一点原始野性,让它们重新强壮。
我说:“陆教授,我有个问题不明白。近亲繁殖有害,远亲繁殖有利,这是常人都知道的自然规律,无论动物和人类,都不可能突破。你说家养牦牛退化的原因之一是近亲繁殖,那野牦牛一直是在自己的家族里近亲繁殖,它们并没有退化,这是为什么?”
陆仲麟笑了:“这个,我们搞自然科学的也没找到答案。我只能给你说一句玩笑话:野牦牛近亲繁殖,但不退化,这是上帝为了保护这个物种,给予它的豁免权。不然咱们今天看不到这么强壮的野牦牛了。”
这是个玩笑话,还是真理?我不好判断。但我看到的事实是,所有野牦牛,都在显示着遗传基因的高度稳定。至少在形体上是如此:一律大山样雄壮,一律是铁黑色体毛,一律有对称的犄角,一律是“麻嘴、灰眼圈”,一律脊背上有银色的脊线,一律腹下有整齐的裙毛。
一切可能突破这个“一律”的地方,好像都被神秘的手堵住了。
理 论
没有理论当然不行。没有理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永远摆脱不了肤浅、片面和零碎的状态。
但理论并不都是有用的。我不清楚在当今社会,究竟有多少从事理论研究的人。耗费宝贵的时间和金钱(当然这个钱是公家出的),在迷宫样的理论殿堂里兜圈子,用复杂的概念编织出一套一套深奥的理论,把它们兜售出去,或者仅仅用它们来评奖。然后任其长眠在文件夹里。
某年,我在某名校的新闻研修班学习,听教授们讲新闻传播理论。一次次被他们的专业知识所折服。好像一下子懂得了过去多少年都没懂得的道理。
但是等学习结束,我又发现这些理论对新闻采写几乎没啥用处。就是把它学通透了,也未必能写出好新闻。
记得有位教授讲,我们所采写的新闻,严格地说并不是新闻。因为无论报纸、电视、广播或网络,从采写素材开始,到制作、传播出去,总是有时间差,所以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新闻了,即使是现场直播,经过信号传递过程,到受众眼里或耳朵里,也是有时间差的,所以只能说是准新闻。
我坐在课堂里,做出很恭敬的样子,聆听着。心里暗想:这不是废话吗?这些所谓的理论有啥意义呢?
也许我的看法只是一孔之见,不能以点带面。然而尝一脔乃知全鼎,在汗牛充栋般的理论成果中,有用的货色到底有多少,庶几可猜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