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孟霞 通讯员 巨克梅)面对全省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极端降雨天气和异常复杂严峻的防汛形势,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迅速进入“战汛状态”,紧盯避险群众“怎么转、转到哪、转后怎么管”等关键环节,加强会商研判,指导各乡镇科学制定群众避险转移工作方案,建立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的包联责任机制,全力组织开展群众避险转移安置工作,以实际行动守护群众生命安全。
截至目前,互助县各乡镇转移避险群众15202人,18个乡镇270个村设置群众避险转移安置点392个,3000余名干部下沉一线开展工作;关停旅游景点7处,乡村旅游接待点7个,企业、工地18个,矿山6个,转移人员4663人。
互助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宁可十防九空,也不能失防万一”的工作理念,密切关注、科学研判雨情汛情发展变化,全面落实“四个提前”工作措施,分秒必争转移群众,织密“安全网”,守护“生命线”。组织县自然资源、应急管理、气象、水利等部门建立雨情汛情集中动态研判机制,及时发布各类预警信息,依据气象云图走向科学确定人员转移时间,确保“转得早”。充分发挥乡镇及行业部门作用,划分片区组建工作组,深入省市县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区,以及风险区外排查发现的隐患区域,逐村逐户排查确定拟转移人员,同步建立乡镇避险转移人员动态管理台账,确保底数清、情况明、“转得准”。结合计划转移人员数量及乡镇实际情况,在前期充分排查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区域基础上,在全县范围内科学设置392个群众避险转移安置点,提前明确转移路线,确保“转得安全”。
针对群众在转移安置后,担心家中物品无人看管、家禽牲畜无人喂养等问题,各乡镇指派专人及时清点转移人员,耐心帮助群众解答问题,解决家中急事难事,严防群众回流遇险。提前组织各乡镇和应急管理、林草、民政等部门积极筹备防汛救灾物资,全县储备应急帐篷、行军床、棉被等物资85类110余万件,全力保障防汛工作需要。县级财政紧急拨付36万元资金用于群众避险转移安置,为集中安置点转移群众购置米、面、油、蔬菜等必需生活物资,乡村两级干部同转移群众风雨同舟,分片分区域扎实开展淤泥清理、道路清障、垃圾清运等工作,确保群众喝上干净水、吃上暖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