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逐“绿”前行 数据革新世界

———“强信心 促发展 全国主流媒体海东行”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孟霞 张语嫣 摄影报道

“9月4日,风能减排3.61吨、水电减排63.79吨、光电减排2.08吨……”

绿电大数据中心电子屏上,上一周及当日各类清洁能源减排量、绿电电量、占比等数据呈现出能源消费可视化和能源数据显性化。

9月9日,“强信心 促发展 全国主流媒体海东行”大型采访活动第一站,记者团来到了位于海东市河湟新区的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随着讲解员的介绍,一个个能源效率高、环境影响小、资源利用合理、技术创新性强的可持续发展数据在眼前呈现。

2021年,中国电信以“水丰、光富、风好、地广”等清洁能源资源禀赋为依托,布局绿色算力,于2022年7月在海东市建成全国首个100%清洁能源可溯源绿色大数据中心,突出绿色、零碳、可溯源三个关键特征。目前,大数据中心已建成标准机架7550架,具备总出口带宽6.2T,具备智能算力超500PFlops。在节能技术方面,采用直接蒸发冷却模式、“间接+直接”蒸发冷却模式、制冷模式等新型技术,全年314天不开启空调压缩机,重点指标和核心技术应用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据海东市数据局局长安志忠介绍,大数据中心至西安、成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国家枢纽节点和东部数据源之间的高速直联,千公里传输单向延迟小于10毫秒,同步数据中心实现了电信、联通、移动三线接入,最大程度降低投资成本,提升使用感知,同时,大数据中心积极面向省内外客户提供机架托管、带宽接入、数据存储、计算、交换及异地灾备等云网和算力服务。

“今天上午参观了(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和青海数据湖,我深刻地感受到海东市在绿色算力产业方面的蓬勃发展态势,希望能够借助这次媒体海东行活动,以记者的身份多方位、立体化地向大众展示海东的新面貌。”中国新闻社记者薛蒂说。

参观完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后,记者团来到了位于河湟新区的青海数据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据湖)。

究竟什么是数据湖?每一名记者都充满了好奇。“数据流淌成湖就是数据湖。”随着数据湖副总经理朱红义的介绍,记者们对数据湖概念的理解也逐渐清晰。

(下转02版)

(上接01版)

数据湖面向政府、企业、个人,融合数据感知、存储、分析为一体,以光电磁全介质混合存储系统为基础,满足数据存储读写速度、时间、安全、分布等全需求场景,是实现数据资产受托保管、治理、交易的数据银行。

2020年6月,国企海东河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央企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携手,率先在海东布局央地重大信息技术产业项目青海数据湖,它依托北京易华录在大数据高科技领域的技术优势,着重发挥互联网信息、数据处理和存储、互联网数据等,致力于省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数仓建设、升级、智能高效数据处理,在大健康、大安全、大交通、大文化、大环保领域为青海数字产业、数据“生态圈”赋能。

“数据湖最核心的技术就是蓝光存储,不仅可实现冷热分级,还有自主可控、海量存储、安全可靠、绿色节能等特征。”技术员张得欣介绍。伴随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运用,光存储在数据存储领域张力十足,现在单张光盘存储容量达300GB,是民用光盘的100倍;特制AD光盘,一次性写入无法更改,防黑客防误删,存储寿命更是长达100年;耐高温高湿,降低运维能耗达80%,100年内无存储介质更新费用产生。

近年来,在国家“双碳”战略、“东数西算”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海东市充分利用区位、产业基础等数字经济发展强项以及能源足、电价低、绿电优、气候好、能耗少、回报高等“天然良港”优势,立足产业“四地”建设,探索“清洁能源+绿色算力”新模式,深化清洁能源、数据中心、智能电网等各领域交叉创新,推进智算超算核心集群打造以及“磁吸”头部企业向海东汇聚,全面吹响以绿色算力绘就新质未来的时代号角。

--> 2024-09-11 ———“强信心 促发展 全国主流媒体海东行”系列报道之一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57323.html 1 逐“绿”前行 数据革新世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