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赵昌兴:做好守护生命的“急先锋”

□本报记者 张语嫣 摄影报道

急诊科是医院的“桥头堡”和窗口,也是连接院前急救和院内专科的纽带。急诊科也是医患纠纷和医疗安全风险发生率最高的部门,是轮转医生都不愿意定科的地方。但是,海东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赵昌兴却甘当急诊先锋,在急诊科工作近20年。他说:“急诊科是患者最需要医生的地方,用我自己的双手来守护患者的生命,是我感到最高光和最开心的时刻。”

赵昌兴出生于农村的一个医学世家,太爷爷和大伯都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中医,耳濡目染之下,赵昌兴便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时候的赵昌兴一天到晚都捧着家里的医书看,长大后他立志要像家人一样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生。经过5年的刻苦学习,赵昌兴如愿成为了一名医生,随后便进入急诊科工作。

为攻克医学难题,掌握精湛的急救技术,抢救更多的疑难危重患者,赵昌兴先后在青海省人民医院、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的急诊科进修深造。工作之余,他每天至少坚持2到3个小时学习钻研医学课件、最新医学指南,参加网络学习会议,使自己不断掌握新知识、新疗法、新的诊断思路。他常常告诫团队:医术精良是实现仁爱救人的保证,医者应孜孜以求,勤于学习。若不精勤治学,敢于创新,绝无拓展提升的空间。

2022年的一天上午,一位60岁左右的男性胸痛患者,大汗淋漓,捂着胸口被家人送到急诊科,分诊护士见状,当即按“高危胸痛”患者处置,将其安排至急诊抢救室。赵昌兴在完善心电图检查后诊断这位患者为心肌梗死,快速评估排除禁忌后立即给予了静脉溶栓治疗。稳住病情后赵昌兴建议家属立刻将患者转运到上级医院进一步进行急诊PCI治疗。转运途中,患者突然全身抽搐,呼之不应,监护仪提示室颤。赵昌兴立即在车上组织抢救,快速对患者进行电除颤及心肺复苏,途中接连出现的室颤,让患者家属都产生了绝望情绪,但赵昌兴依旧坚持抢救,经过团队的积极努力,患者终于恢复自主心跳、呼吸,逐渐恢复了意识,安全转运到了上级医院,经过上级医院的急诊介入手术治疗,该患者转危为安,恢复了健康,并给急诊科的医护人员送来了锦旗表示谢意。直至今天,这名患者还经常来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看望这里的医生和护士,他说:“我非常感激急诊科的医生和护士,是他们在救护车上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像这样心跳骤停的患者,在赵昌兴急诊团队手中成功抢救的案例不胜枚举。

自2020年5月担任急诊科副主任以来,赵昌兴和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努力,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配合全省“胸痛中心”建设工作,率先在本区域开展“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工作,每年救治心肌梗死患者60余例。

工作中,赵昌兴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从医20年,他始终坚持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根据病人病情合理开药,合理检查,不开大处方,不做不必要的检查。病人来就诊时以减轻病人的痛苦为先,先减轻痛苦再安排检查,病人多时,优先看危重病人,避免危重病人的病情继续加重,每年抢救急危重患者数百余人次。

因精湛的医术和对患者始终如一的态度,近年来,赵昌兴先后获得“全省卫生应急技术能手”称号、“海东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在省级及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5篇,担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县域医共体急救工作委员会委员、青海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青海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海东市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等职务。

“作为一名急诊人,不仅要做到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更要做到想病人之未想,急病人之未急。”这是赵昌兴从事急诊工作以来始终坚持的信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赵昌兴带领的急诊人为了每一场与死神的搏斗,奔赴在诊室、抢救室、留观室之间,把关怀和温暖播撒在了患者心中,用奉献与坚守托起了生命的希望,用专业和执着践行着无悔的职业选择。

--> 2024-09-11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57327.html 1 赵昌兴:做好守护生命的“急先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