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世伟
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关巴村,广袤的田野上正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这个黄河谷地的小村庄,地势平坦,气候温润,本应是农作物生长的乐园。然而,有限的土地资源难以支撑全村人口的生产生活,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加入“拉面产业大军”,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群体,耕种土地成了难题。
2023年6月,46岁的马承明带着满腔热血和单位领导的嘱托,来到关巴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把关巴村的发展和群众的期盼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践行自己的初心使命。面对村民不愿种地的困境,马承明常常思考:“村民为什么不愿意种地?我们又能为村民做些什么?”
不了解,他就一户户走访;不明白,他就虚心向村干部和村民请教;听不懂,他就走街串巷主动找村民聊天。他及时关注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类信息,利用周末闲暇时间,到西宁市各农机公司进行考察,搜集各类资料,了解掌握农机销售、使用等方面的信息。
“马书记刚来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他能做些什么。但他很快就融入了村子,经常走访入户,这家有几个老人,那家有几个孩子他都记得一清二楚。”村民马正俊感慨地说。
马承明的努力没有白费。经过深入调研,他撰写了一份《关于化隆县甘都镇关巴村乡村振兴农业机械设备捐赠的建议书》,并上报到结对帮扶单位—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这份建议书详细描述了关巴村的基本情况、存在的困难、农业设备的选择、项目产生的效益以及后期的运行管理等方面。
“成了!”马承明的提议得到了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的支持,并迅速落实资金42.27万元,全资购买了农用拖拉机、翻转犁、旋耕机、播种机等8类农用机械设备。这一举措,每年能为关巴村农民节约种粮成本9.8万元。
关巴村共有农户194户946人,脱贫户33户61人,监测户1户6人。为摸清村里的情况、取得村民的信任,马承明更多的时候都是用当地的民族语言撒拉语跟村民们交流。他协同村两委班子成员、带领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走访,深入调研,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基本掌握了关巴村的现状。
“马书记真是个实干家!”村两委成员纷纷表示,“他来了以后,我们的工作更有方向了,村子的变化也更大了。”
马得华家庭是关巴村的脱贫不稳定家庭。在实施到户产业养殖项目时,马承明和驻村工作队亲力亲为,积极协助联系养殖场负责人,精选健壮的小羊,并协同办理合同签订等工作。小羊养殖不到两周,马承明在走访中发现小羊嘴角长泡,便立刻联系当地兽医站工作人员,开展上门服务工作。兽医现场指导小羊病虫害防止、喂服驱虫药等示范操作,还免费增容了一部分药品。在此之后,驻村工作队定期协同兽医站上门开展检查、注射预防疫苗等工作。
看到家里活蹦乱跳的小羊体肥健壮,有几只母羊马上就要繁殖羔羊,马得华心里乐开了花。“听说等儿子考上大学以后还有‘雨露计划’的支持,信心一下子高了一大截。无论如何,一定要让儿子上大学。”他说。
在马承明的带领下,关巴村的村民致富有了新渠道,乡村治理和文明建设也取得了新进展。随着“电力爱心超市”的设立,更是激发了村民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
“自从马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来了后,村里开起了‘电力爱心超市’,村民们只要手中有积分,不用钱就可以去换东西。”超市设立后,群众自觉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明显升温。小小积分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和志愿活动的热情和信心,激发了大家树立文明新风的内生动力。
“我现在经常参加村里的活动,不仅赚到了积分,还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村民王大哥说,“马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真的为我们做了很多实事,我们也要为村子的发展出一份力。”
马承明向记者介绍,以“关巴村电力爱心超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关巴村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卫生家庭评选、村民文体活动、移风易俗等系列活动。“引导和带动农户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公共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等活动。今年上半年,共开展各类活动64次,参与人数708人次,发放积分22632分。”马承明说。
马承明深知,乡村振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他表示,将继续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期盼,为关巴村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我们的目标是让关巴村变得更加富裕、美丽、和谐,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马承明说。
如今,走进关巴村,宽阔平坦的道路两旁,新建的房屋错落有致,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村中心的广场上,孩子们在嬉戏玩耍,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聊天晒太阳,呈现出一片和谐美好的景象。
“感谢马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为我们做的一切!”村民们纷纷表示,“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我们相信,未来的日子一定会更加美好!”
关巴村的振兴之路还在继续。在马承明和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村民们正携手前行,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他们的故事也将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为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