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巴迎桂 摄影报道)“这条路修好以后,不管是出行还是生产,都很有用,大大方便了我们老百姓。”连日来,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蔡家堡乡杨家湾村2023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道路硬化建设项目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10多名务工人员正在进行道路硬化作业,建成路段也分布着道路养护、路肩培土的工人,大家虽已汗流浃背,却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记者了解到,蔡家堡乡杨家湾村以工代赈道路硬化建设项目总投资金额达374万元,该项目于5月24日正式开工,目前已完成100多米的道路硬化施工,工程总实施道路硬化为4.9公里,在补齐“三农”领域短板、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将发挥重大作用。
“政府投资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不仅改善了我们村的基础设施,还让我们参与项目建设,在家门口挣到了钱。”杨家湾村村民杨得金放下了手里的工具,一边说一边向大家展示着自己手机里的劳务报酬到账短信。
正在施工现场监督安全生产的杨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杨生成介绍道:“我们村富余劳动力多,基础设施薄弱,项目的实施将有效解决全村146户471名群众出行难、灌溉难、发展难的问题,对全村80多公顷的马铃薯种植产业起到明显的正向激励作用,能有效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带动村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实现群众稳定增收。”
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技能的关键举措,更是稳住经济保基本民生的有效措施。今年,互助县争取财政衔接资金项目共10项,总投资金额达3711.9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3279万元,预计吸纳劳务人员370名,发放劳务报酬676.93万元,共涉及全县7个乡镇9个村。蔡家堡乡杨家湾村以工代赈建设项目就是其中之一。目前,蔡家堡乡杨家湾村以工代赈建设、林川乡保家村附属设施建设、哈拉直沟乡魏家堡村以工代赈建设等项目已开工,两项项目正在推进前期工作。项目实施后,既能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也能让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增加收入。
据了解,互助县以工代赈项目是在县、乡各级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反复优化群众务工组织方案,合理设置务工岗位,科学制定定人定岗定酬方案,优先吸纳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因灾需救助人口、易地搬迁群众和受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影响无法外出务工劳动力等群体参与工程建设,确保以项目带动周边群众务工就业,并开展“岗前培训”“以工代训”等多种形式技能培训,让更多群众掌握务工技能,拓展就业渠道。
今年下半年,互助县将紧盯当地群众务工组织、劳务报酬发放和就业技能培训等关键环节,确保所有赈济事项全部落实到位,并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将以工代赈政策落实情况作为项目验收的重要依据,在进一步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助力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带动群众多元增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