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吉祥安召彰显河湟文化魅力

□本报记者 邓成财 摄影报道

不管在任何地方,都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舞蹈,而舞蹈的存在,是人们抒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喜庆的日子里更能增添欢乐的气息。

安召舞是一种古老的土族舞蹈,流行于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安召舞土语称“那腾锦莫热”,意为围着圆圈跳的舞蹈,因此也称“转安召”,是一种土族传统的集词、曲、舞为一体的集体圆舞形式。2010年5月,安召舞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安召舞的起源,互助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代,土族莽原上,一个名叫王蟒的妖怪作恶多端,经常祸害当地百姓,就连官兵也是束手无策。多亏一位聪明的阿姑想出了一条妙计,她带领众姐妹身着五颜六色的花袖衫,手抡铁环,跳着转,转着唱,舞向王蟒。凶恶的妖怪们陶醉在歌舞中,扬起脑袋,直楞楞地一动不动。此时阿姑一声“快套”!众多铁环紧紧箍在了王蟒的脖子上。就这样王蟒被消灭了,百姓们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从此土族人便有跳安召的习俗。

还有人认为,古时,人们从事群体狩猎生活。围着自己的猎获物在欢呼、雀跃,抒发自己无比喜悦的情感,表现顽强剽悍的性格,象征丰收和胜利。孰是孰非,不得而知。不过,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安召舞已经成为土族人民自娱自乐的一种重要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安召”一词并无实际含义,它是唱歌衬词“安召索罗罗”的简称,现在已演化成为民间歌舞安召的专用名称。安召舞是土族人世代相传的一种集体歌舞形式,每当欢度佳节、庆祝丰收和举行婚礼时,人们聚集到庭院里或打麦场上跳安召舞,呈现出一片喜庆景象。

“安召”歌舞的唱词涉及广泛,从问答形式到庆贺丰年以及送旧迎新、赞颂祝福、祈求吉祥如意、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边歌边舞,歌舞结合,舞姿古朴内在且优美、平稳,一首歌一个跳法,歌名就是舞名,脍炙人口的有“安召索罗罗”“占昭什责”“辛中布什索”“拉热勒”“昭音昭”“新玛罗”“拉热拉莫”等几种歌舞曲,节奏欢快,带有抒情色彩,无乐器伴奏。女性舞蹈动作优雅、秀气、温柔,男性则粗犷、开朗、大方。

安召舞由领舞者和伴舞者组成一个圆圈,按顺时针方向,由领舞者唱出歌词内容,伴舞者和以衬词,边唱边舞,直至一曲结束。安召舞曲调高亢嘹亮,男性舞姿粗狂、豪放,蕴涵着力量之美,女性舞姿柔美、轻盈,加上美丽的五彩花袖衫和鲜艳夺目的腰带,犹如无数的彩虹在空中舞动。安召舞按其特点和使用场合的不同,约可分为三类,祭祀安召舞、节庆安召舞、婚礼安召舞。

土族安召舞曲中大多数是三拍子的节奏,这种节奏,反映出土族歌舞音乐独树一帜的特点。曲体上下结构明显,有时少量出现装饰音,在曲调中起着华彩作用,民族风味更加浓郁。舞蹈动作:先向下弯腰,两臂左右摆动数次,然后高跳一步向右转一圈,转圈时两臂上举。动作周而复始。舞步轻盈优美,风格独特。

(下转02版)

(上接01版)

安召舞种类较多,主要有《兴马老》《召引召》《拉热拉莫》《索罗罗》等,属于家曲中喜庆、欢乐之曲类。曲调与舞步配合紧密,节奏明快,并随着歌词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女性舞蹈动作优雅、秀气、温柔,男性则粗犷、开朗、大方。安召舞反映了土族人民的风土人情,歌词主要内容为歌唱人丁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祝福,祈求吉祥如意。

每逢春节或男女成婚之时,土族男女老少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聚集在一起,男人在前女人在后,围成圆圈跳安召。舞者向前弯腰,两手前后左右摆动,身子起伏转动,半蹲旋转。轻柔飘逸的女性动作和粗犷豪放的男性动作形成鲜明而又和谐的对比,以高亢嘹亮的曲调,优美明快的舞姿,把喜庆的节日气氛推向高潮。

圆圆的安召舞,蕴涵着丰富的艺术情趣。俯首向地,是对大地的膜拜;舒袖朝天,是对苍天的敬仰;双手平托,是对朋友的坦诚;脚步稳健,是对生活的挚爱。

河湟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安召舞作为我国唯一一个土族自治县——互助的非遗项目,有它独特的历史和韵味,值得您细细去“品味”。

2023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暨河湟文化艺术节即将到来,如果您还不了解河湟文化,不妨前来参加艺术节,到海东品文化、寻乡愁、享生活,您一定会领略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能品味厚重的历史文化,也能体验到独特的民族风情。

--> 2023-07-02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38206.html 1 吉祥安召彰显河湟文化魅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