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忠富
“遥闻前山相对语,跨绕溪谷数里程”,闽浙山区层峦叠嶂、溪流纵横,交通不便。就地取材,造价相对较低的廊桥,是乡民走出大山,与外界交通往来的最好选择,更是遮阳挡雨、休憩聚会的好场所。廊桥与青山绿水、炊烟村居融为一体,一座座廊桥见证了村落的日常、宗族的传承,镌刻着最质朴鲜活的信仰与道德印记。在中国廊桥之乡的浙江泰顺和庆元,木拱廊桥遍地皆是。浙江作家鲁晓敏生长的松阳县,自然环境同属于浙南闽北山地。生活环境中的传统木拱廊桥,自然不会脱离鲁晓敏的观察视野,也必然会流于他的笔下。
近年来,鲁晓敏对全国300多座古代廊桥进行了实地探访。每走访一座廊桥,鲁晓敏都会为它整理出一份“廊桥档案”,包括地理方位、图片、长宽高、始建和重建年份等基础数据。“这座单孔石拱廊桥非常小,有些袖珍的味道,廊屋破败不堪,屋顶摇摇欲坠,瓦片碎了一地,仿佛一阵狂风就可以将廊柱折断。”鲁晓敏发现,跟江西会昌县黄雷村的这座无名廊桥类似,不少廊桥正处于废弃和任其自生自灭的状态,每年都有大量的廊桥坍塌和损毁。
在长期关注古廊桥的过程中,鲁晓敏认为除了列入保护单位的廊桥和受村落、宗族定期维护的廊桥之外,剩下的廊桥现状大多不容乐观。中国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之作,廊桥不仅仅是公共建筑,更是一些地方的文化图腾,是值得我们对其加以选择性重点保护的。在最新出版的文化随笔《廊桥笔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2月)中,鲁晓敏以作家的理性和视野入手,对廊桥的制作工艺、发展历史、风水文化、宗教信仰、保存状况等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将作者寻访过程中的故事融入其中。本书分为“何以廊桥”“美哉斯桥”等四个部分,堪称一场中国廊桥的文化寻访之旅。
本书收录了一百多幅精美图片,由中国廊桥摄影人吴卫平拍摄,还原了廊桥的真实面貌,旨在让大家了解廊桥的灿烂历史和保存现状。作者以廊桥为线索,梳理廊桥两千多年的历史,呈现了中国浙南闽北、徽州、闽赣粤等五大廊桥群及“灞陵桥”等十七座典型廊桥的建筑风貌。每座廊桥都有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及故事背景。从作者汩汩流淌的笔端,我们不难体会到历史的温度与人世的变迁。对廊桥这一建筑文化的探究,也能引领我们思考建筑在历史发展中的意义,引导我们审视建筑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鲁晓敏和摄影师通过实地寻访、考察廊桥,采访廊桥建造者、守护者,结合历史记录和文献,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廊桥的文化内涵充分地呈现出来。譬如关于廊桥营造技艺的传播路线,作者经过考证认为,“从天府之国,廊桥传播的洪流沿着陇蜀古道进入西北地区,横向传入中原。唐代安史之乱后,一批工匠由中原进入南方山区。宋室南渡后,大批技术精良的工匠涌入了浙江,然后顺势南下,散布到了更加遥远的岭南与西南。”在廊桥东渐南下的过程中,各地工匠发挥聪明才智,极力将桥梁与地方文化糅合在一起,使之浸染了众多的民族文化色彩,出现了一个入乡随俗的嬗变,以适应当时的历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