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成财 通讯员 刘志强 摄影报道
7月的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蔡家堡乡气温舒适、山坡翠绿,漫山遍野的野花和绿油油的庄稼成为这个季节最美的景色。
早晨7点,李月蓉驾车来到了杨家湾村的山顶上,沿着崎岖的山路,尘土不时被村里路过的小轿车掀得老高,有时看不到路,她要停几分钟才能再走。
今年51岁的李月蓉是杨家湾村的“第一书记”,2021年在互助县发展和改革局的选派下来到大山驻村,一转眼就是2年。
杨家湾村距离互助县城23公里,在一座大山顶上。从互助县城出发,一路经过平川、山沟、村庄,最后来到山顶,便到了杨家湾村。在这里,李月蓉已经奋斗了700多个日日夜夜,走村串户、倾听心声、解决事宜,和当地老百姓打成了一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见面,李月蓉就为记者介绍起了村里的基本情况。杨家湾村有145户472人,这里靠天吃饭,是典型的浅山区,主要种植马铃薯、小麦和油菜籽。多年来,这里十年九旱,种植庄稼早已不再是农民们的主要收入,取而代之的是进城务工。
如何改变村庄的面貌,进而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这是李月蓉来到杨家湾村后通过走访调研想解决的首要问题。
“听说村里来了一个女干部,她估计啥也干不了,过两年就走了。”刚到杨家湾村的一段时间里,李月蓉走在村子里,这样的话语会时常传入她的耳朵。当李月蓉听到这样的话时,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在心里暗暗下了一个决心:不改变农村面貌,绝不离开;老百姓的生活不改变,绝不离开……就这样,她以强大的意志力坚持经常行走在这座大山里,和村民们交流,听取老百姓的所需所盼所求,有些自己能联系对接的她第一时间对接,有些解决不了的,她主动上报单位,请求单位的帮助和支持。
自2021年7月开始,她和驻村工作队队员每月通过上门走访、电话、微信等方式,摸排本村外出务工人员情况,收集整理外出务工信息,及时更新外出务工平台数据库并上报相关管理部门核查。两年来,杨家湾村的光伏发电收益共计38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加了收入。为加强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使用管理,保障脱贫户获得长期稳定的公益性岗位收益,为20名有意愿就业的脱贫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
“李书记,我们村的马铃薯丰收了,但销路成了最大的问题,能不能帮我们想想办法?”2021年秋天,杨家湾村的马铃薯丰收了,但大山里信息闭塞,再加上疫情影响,销路成了难题。李月蓉立马进行了走访和调研后得知。一直以来,蔡家堡乡的马铃薯在县城和省城都很出名,村里家家户户每年的收入也主要靠马铃薯。随后,李月蓉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帮助杨家湾村拓宽马铃薯销售渠道,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
“谢谢李书记,在我们最需要你的时候,帮我们解决了大事情,没有你的帮忙,我们的马铃薯会烂在窖里。”
“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任务,看着你们的马铃薯高价格销出去,我也很高兴。”
盛夏的午后,走在杨家湾村的巷道里,很多村民们还在议论着去年李书记帮忙销售马铃薯的事情。“去年马铃薯一次性销售出去,这是我们多年来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村民们非常的高兴,这是李书记的功劳。李书记来到我们村后,对我们的帮助很大,老百姓都很相信她。”杨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杨生成说。
艰难时方显本色担当。虽然是一介女流,但对于杨家湾村的村民来说,李月蓉就是“定海神针”。2022年6月以来,互助县出现了多年来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积最广的雷雨极端天气,村委会会同工作队成立防汛工作专班,带领村民共同应对极端天气。有天晚上,李月蓉在宿舍里整理资料,突然电话响起。“李书记,今晚雨下得很大,老杨家的房屋年久失修,又在崖头上,不行我们去看看吧!”“那你等着,我们立马去看,不行今晚就转移。”说完,李月蓉穿起雨衣、拿起手电筒向村委会大门走去。
山村的道路没有路灯,没有行人,走在路上漆黑一片,只听到雨滴噼里啪啦地打在树叶上。虽然村庄里一片漆黑,但老杨家的路李月蓉却记得清清楚楚。当晚,在驻村队和村“两委”的商议下,对村民老杨及时进行了转移。随后,建立工作专班组,立即组织人员每天开展巡查农户住房安全、农作物受灾等相关工作,期间工发放房屋安全告知书96份,转移群众4户。
虽然年过半百,但李月蓉为杨家湾村所做的一切,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驻村“第一书记”的责任与担当,两年来,她时常以村庄为家,把村民当作亲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工作。
“说实话,这两年来,我没有照顾好家里的老人,也没有照顾好家庭,爷孙俩经常在外面吃饭,看到别人家团圆时,我只能通过视频给父母问好,我觉得亏欠他们的太多了……”说完这些时,李月蓉的双眼里含满了泪水。
“小家”没有照顾好,是李月蓉的遗憾,但令她骄傲的是,两年来,在她的坚守和付出下,杨佳湾村的村民看到了农村也拥有着无限的潜力和希望。
“我已经接到通知,继续连任驻村‘第一书记’,当村支部书记把这个消息发在群里时,群众们都在为我点赞,欢迎的表情包一个接一个……”李月蓉说,村民们的鼓励和安慰就是她继续下去的动力,她也将继续为杨家湾村的美好未来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