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下一篇

探访“铁人”故乡

中岭梯田丰收景观

乐都北山雪后梯田

北山赛马场

□文/李巧玲 图/孙长斌

“鸦儿鸦儿一溜儿,阳坡根里炒豆儿。你一碗,我一碗,涨烂肚儿我不管。”

坐在沿着盘山公路缓缓行驶的班车里,我突然想起这首民间小调。青海“花儿”是对高山大川的倾诉,更是对质朴生活的表白,似乎只有在这里才能感受它的韵味。山路两旁靠近山根的地方不时有几棵白杨树,山腰上牛筋条黄澄澄开得正艳。约莫一个小时后,我到达了此行目的地——海东市乐都区中岭乡,这个让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中岭乡,地处乐都区北部,东与李家乡相邻,南与高庙镇相连,西与寿乐镇毗邻,北与互助土族自治县接壤,距区政府21公里。地处湟水河北岸浅脑山地带,属西北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度区域沟壑发育,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复杂,主要有南北走向的三条岭。其政府所在地居中,故得名中岭。境内平均海拔2760米,最高峰吉古龙口位于平坦村,海拔2988米,最低点丹坡位于平顶村,海拔2430米。下辖上岭、中岭、平坦、铲铲洼等13个行政村。

“铁人精神”

来到中岭,我第一个走寻的地方是泉沟村。放眼望去,大片裸露的黄土地,庄廓依山势而建较为集中,房前屋后生长着白杨树、杏树和榆树,梯田延伸至半山腰。面对这样一个干旱的村子,似乎与“泉沟”这个听着较为润泽的地名没多大联系。我不禁自问,“泉沟”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

在当地人的介绍和引领下,我们沿着硬化路七拐八拐来到了村子的低洼处。一潭泉水静静地卧在那里,泛着绿光。挨墙的三面是用石块砌起的石墙。泉水流过的地方,白杨树枝繁叶茂,附近的灌木丛郁郁葱葱。当地人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附近几个村子的人都是从这里驮水吃。较远的村子,驮一趟水得半天时间,遇上过年,水都不够用。后来,家家有了自来水,再加上前往泉眼的路并不好走,这汪清泉就逐渐被乡亲们淡忘了。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荒山野岭上从哪里来的泉水呢?也许,这就是这片土地给我们的惊喜吧——任何贫瘠的地方都会盛开娇艳的花朵。

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而上,我来到位于泉沟村村委会院里的“铁人”王进喜精神纪念展陈馆。映入眼帘的是院子正中央的半身塑像,神韵悠远、栩栩如生,让人不禁止步肃立、凝视瞻仰。“铁人精神”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

王进喜,对于我并不陌生,上中学时就知道他的伟大事迹。兜兜转转几十年,最后得知“铁人”竟是我的老乡,深感意外。

正厅陈列馆以照片、文字、绘画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再现“铁人”光辉的一生。“苦难童年 坚韧不屈”“艰苦奋斗 赤诚报国”“鞠躬尽瘁 精神永存”“不朽功勋 彪炳青史”“传承铁人精神 抒写时代新篇”“远访近采,期盼回归”六个板块围绕主题有序延伸,再现了“铁人”王进喜的英雄业绩,诠释了“铁人精神”的深邃内涵,展现了伟大精神的磅礴力量。参观完正厅,我又分别参观了两侧偏厅,主要是那个年代的家庭布局和劳动工具等。旧时光,老物件,将那斑驳古老的时光一点点拼凑……

关于“铁人”王进喜的身世,泉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存海给我做了简单的介绍。

三年前,我曾有幸追随乐都区政协原副主席、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拉有清,海东市党史研究室主任魏有玉一行专题考察过王进喜的身世。从2017年至2022年,拉有清走访了青海省乐都区、甘肃省玉门市、黑龙江大庆市等地方,采访了许多与王进喜有关的人,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和相关证物。经多方奔走,在上级部门和各界人士的帮助下,建成了纪念馆,于2022年7月1日建党101周年活动中举行了开馆仪式,现已成为海东市红色示范教育基地。2022年,《西海都市报》大篇幅报道了这一事迹。“铁人”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石油人,他从甘肃玉门走到黑龙江大庆,最终魂归大庆。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是我们后辈永远学习的榜样。

“铁人”长眠,精神永存,“铁人精神”已深深地烙印在中岭这片热土上,融进中岭人民的血液中,历久弥新,永不褪色!

赛马福地

乐都地区有着“北山跑马,南山射箭”的传统习俗。相传,北山跑马源自唐朝,文成公主进藏时路过乐都境内,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为答谢当地群众,在她的倡导下,举办了跑马大赛。该习俗,到清朝年间达到鼎盛,后一直沿传至今。

离开中岭乡政府,往北走4.2公里,便到达了脑山地区的平坦村。虽称为平坦村,但这里地势并不平坦。全村平均海拔2800米,一百多户农户稀疏分布在几条山沟里。和中岭乡其他村不一样的是,成群的牦牛在山坡上悠闲地吃草,恍若来到了草原深处。

据平坦村党支部书记保国宾介绍,从他祖父记事起这里就有跑马会。每年由村里自发组织人员,乡政府提供经费,称之为“小塘群”。十几年后由区政府组织大型北山赛马会,每五年举办一次,称为“大塘群”。农历六月二十这天,中岭乡平坦村赛马场早早就聚集了来自各乡的群众,举家前来观看比赛。

北山马为山地跑马,选择的比赛场地道路崎岖,路程在5公里至8公里之间。赛手在参赛前要将骏马精心打扮一番,以示吉祥,骑手骑着各自的爱驹,神气活现地站在起跑线上。随着发令官的一声令下,年轻的骑手们挥动着马鞭,你追我赶地向终点发起冲刺。获胜的马儿披红挂彩,获得名次的骑手被大伙儿簇拥到主席台领奖。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北山地区农牧民养马的势头减弱,马匹有所减少,一度不足千匹,传统的跑马活动也受到了影响。为了使这项民间传统体育得以更好地传承,经过不懈努力,2009年“乐都北山跑马”被列入青海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12年3月26日成立乐都民族民间赛马协会。次年,举办了第一届民族民间赛马大会,来自李家乡、马营乡、达拉乡、马厂乡等6个乡镇代表队参加了比赛,参加的群众达三万多人。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赛马会的规格也在不断提升,但核心仍然是让人们欢聚。这个形式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被当地群众自觉地加以保护和传承。赛马会保持着跑马、走马、“娃娃塘群”一些传统板块。该活动一直秉着精神鼓励第一,物质奖励其次的原则。骑手们因此受人尊敬,而且常常受到姑娘们的青睐。

高原窑洞

铲铲洼村,就像它的名字,坐落在一处洼地。村落依山势而建,看着有些散乱。据村党支部书记李守平介绍,村里现遗存六十余处窑洞,这在青藏高原十分罕见。这里的土质是黄土加白土,这种混合土很坚固,在崖壁上挖出的窑洞,结实耐用,不易坍塌。

在李守平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一处保存较好的窑洞中。洞口处有一扇木门,门虽简陋,但与河湟庄廓院的大门相似,有门框、门槛、还有门檐。门不大,仅容一人通过。窑洞里面是拱形,高约1.6米,张开双臂几乎就能摸到两边的墙壁。一进窑洞就是灶台,往里似乎就是当时的客厅。卧室在窑洞的最里面,是重新挖的一个小窑洞。一盘可以容纳四五个人睡觉的土炕保存完好,一扇窗户镶嵌在炕尾的窑洞壁上,有微弱的阳光透过窗缝照进来。

这些窑洞建造的时间,没有人能说清楚,据村里的老人推测,可能有两百多年了。如今,有些窑洞已经坍塌,有些用来存放杂物,早已失去了供人居住的功能,但是村民们盖房时依山而建的习惯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未料,荒凉而又贫瘠的中岭却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隐藏在大山深处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它作为人类自然和社会活动的历史遗存,无论最初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从不同的侧面和领域揭示这一特定的历史现象,体现古代人民的思想道德和艺术水平。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村”

距离中岭乡政府4.5公里的下西山梅家洼村,是一个传统的小山村。这里的人们世代以务农为生,生活条件艰苦。为了改变贫困的生活面貌,村民历来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这个偏僻的只有一百多户的村子已经走出了140多名大学生,其中就有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

整洁的村委会综合服务中心墙上贴满了村里考出去大学生的毕业证。连任的党支部书记王秀成对这面荣誉墙有着特殊的情感,满是自豪。老一辈对教育重视程度,逐渐影响下一代,村里尊师重教的风气已蔚然成风。

一代代梅家洼村人在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下,营造出了学有榜样,比有目标,赶有动力的浓厚氛围。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梅家洼村默默不语,静静矗立,任由每一代人书写不一样的历史。

梅家洼村的文化,已然成为这片土地的厚重名片,一代代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也将会在历史画卷中,为家乡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2023-07-04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38294.html 1 探访“铁人”故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