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璐 实习记者 韩世伟 摄影报道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是卯寨实现翻天覆地变化的真实写照。和其他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村庄一样,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区位环境均不理想的先期条件下,靠党组织的引领和村民的勤劳奋斗,从一无所有,到脱胎换骨的嬗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党建引领发展致富教育基地,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的康庄大道。
昔日的穷山沟,为何能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6月28日下午,全国主流媒体海东行暨乡村振兴看海东采访团走进卯寨景区,景区内不仅有供游客观赏的人工湖、喷泉、水车,还有游客吃饭休息的亭台楼阁。两边的山坡上,植满了松树、沙柳、红杉等植物,一派盎然生机。
放眼西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大字披挂在半山腰上,在丘陵环抱的山坳里,四周的黄土山包已经被绿化得郁郁葱葱。沙柳、柠条、山杏、榆树、杨树、云杉等树种长势良好,一座座很有河湟村落的特色庄廓院落,鳞次栉比,漂亮气派,真正实现了让荒山“披绿”的美好愿景。
走进卯寨景区大门,只见一座书写着“中国书法之乡——乐都”的石碑高高地屹立在道路左侧。再往前,长达100米的碑林长廊,展示着书法之乡的魅力。长廊共收集了84块复刻碑,主要讲述了文字的起源发展以及演变过程。
“这长廊上面精心选刻的作品以东汉时期的《三老赵掾碑》最负盛名。”卯寨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宏伟介绍,该碑镌刻流畅,字体娟美,其碑字较小,书法流美劲健,用笔有方有圆,以圆为主,在文史界和书法界很受重视,由此,常引来不少文人墨客来此驻足。
在卯寨景区里,文化是景区的根基,是魂魄。除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书法长廊”,独特的“陇右文化墙”更值得一提。乐都的由来、唐代全图、陇右道图、鄯州图、李靖统军出征图、文成公主进藏途径乐都图和陇右富庶图等壁画映入眼帘,瞬间吸引了在场的记者。
“走廊巧妙地利用山体崖壁,用绘画、浮雕的形式再现了河湟美景,为景区增加了别样的艺术气息和历史底蕴。”李宏伟边走边介绍,记者们也因眼前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而出了神。
据了解,唐太宗时期划分了十个道,其中陇右道以鄯州为中心,乐都则是鄯州都督府所在地,因此,乐都在很长时间都是陇右文化的核心区。“发展卯寨景区对发掘和钩沉陇右文化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考证陇右文化,对提升青海人的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李宏伟说。
欣赏完陇右文化,漫步经过民宿小吃一条街,传统的民居大院与院外的秀丽美景营造出极致的视觉舒适感。而原来的卯寨,只是一个逼仄的山沟,因地处古代官道驿站而得名“卯寨”。
“卯寨原来最穷,土地资源少,靠两个8公顷老砖厂维持生计。如今将砖厂的土地收回,用作建设用地,开始集体经营民宿,我们景区总负责人李连和通过在扎门村修建涝池水坝以及承包荒山的做法,植树造绿,开始发展乡村旅游。”李宏伟告诉记者。
近年来,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卯寨景区通过“政府搭台,能人唱戏”,依托卯寨沟乡土民俗,挖掘陇右文化,逐渐将卯寨打造成集民俗文化游览、蔬菜采摘、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满足景区后续经营人才需求,卯寨景区还举办烹饪、餐饮服务、花卉栽培等面向景区农户的培训班,共培训380余人次。目前,围绕民宿一条街建设,动员农户自主创业开店70家,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8500元增加到2019年底的1.49万元,实现了三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71人稳定脱贫,辐射带动周边村贫困户脱贫44户130人。如今,卯寨景区吸纳周边群众长期务工人员180余名,其中建档立卡脱贫劳动力35名,月收入3000余元,并在荒山绿化、景区建设、临时用工等季节性务工时向困难劳动力倾斜。
路过小吃街,红润鲜亮的樱桃吸引了在场的记者们。“一斤20元,一天能卖20斤左右,我刚又回家摘了些出来卖。”李英梅喜笑颜开。据李宏伟介绍,设置小吃一条街,不仅解决了村民农产品销售问题,也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跟着讲解员的引导,记者们来到了红色教育基地,这里以乡村振兴大讲堂和党史教育馆为主,设立了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其中二楼为党史教育馆,内设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乐都党史、乐都文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卯寨发展等板块,以图片、实物、文字相结合的形式,直观生动地展现了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记录了乐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人民生活质量飞速提升、脱贫攻坚取得成果及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让游客能直观感受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的发展历史。
“除了乡村旅游,农业种植养殖之外,党史教育培训也是重要的一块,平时会有党员们来这儿学习。”李宏伟介绍说。
记者们感受着炽热的红色文化,纷纷拿起手机、相机记录卯寨景区从“穷沟沟”到“金窝窝”的“蝶变”。
从荒山到绿坡,从鲜有人知的大山村落,到如今卯寨被更多人所熟知,这个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村”,继续踏行在乡村振兴的大浪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