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赶着牛儿奔向致富路

□本报记者 张璐 通讯员 黄春艳

盛夏时节,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巴州镇巴二村,沿着一条平整的水泥路来到马海者家,入眼即是白色的三层小楼房,牛棚内,马海者正在提桶倒水、增添草料、清理粪便……这是她每天都要完成的任务。

“你看,这头牛前两天又产了一头小牛犊,家里的收入也是一年比一年高,我们发展养殖业的信心更足了。”马海者正在有条不紊地打理着牛棚,虽说忙前忙后,但她却是一脸的满足。在她眼里,这里的每一头牛都是她的“宝贝”,承载了一家人增收的希望。

2015年,马海者的父亲马登云突发脑梗塞,让原本靠种地和打零工为生的家庭雪上加霜。“家里只有我一个女儿,父亲突发疾病,我还要照顾一双儿女,丈夫也是出门打点零工,加之自己没资金又没技术,那一年生活压得我喘不过气了……”马海者边喂牛边说,“镇上的领导了解了我家的情况后,根据相关政策将我们一家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依靠每人54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再加上丈夫打工的一点积蓄,我就搭起了牛棚,买了牛,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现在的美好生活,没给国家拖后腿!”

从刚开始的1头到现在的41头,马海者的养殖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她们一家也于2016年顺利实现脱贫。

为了经营好自己的“小天地”,马海者闲时便去外边考察市场、搜集信息,细心地总结和分析让她看到了牛肉市场的发展前景。但由于养牛前期投入较多,自己的资金早已捉襟见肘,拿什么来买饲料便成了一大难题。就在她忧心忡忡的时候,镇上的干部给他们宣传农牧局的无息贷款,她可以用这笔资金发展养殖业。“贷款到期了就还,又不要利息,他们就贷了20万元,囤了饲料,在山上整修牛棚,牛就这样长期养了起来。”巴二村党支部书记任正全说。

白天,马海者操心着牛,丈夫打着零工,晚上夫妻俩一起收拾牛棚。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每天早晨天蒙蒙亮就起床了,上草上料,铲粪消毒,配合得十分默契。“累是累,但是日子朝着自己向往的方向发展,享受了党的惠农好政策,剩下的就要靠我们自己努力啊!”马海者说,她现在养有41头牛,一头牛平均可以卖2万元至3万元,一年出栏差不多12头,每头纯利润有5000元,收入可观。算着自己的“养殖账”,谈起自己的“致富经”,马海者笑得合不拢嘴。

曾经的巴二村,因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特色产业,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如今,抢抓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机遇,民和县打造了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有效盘活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带动巴一村、巴二村及周边村的脱贫户、监测户增收致富,在生产、管理、经营等各环节提供120余人的季节性务工就业岗位和日常后勤保安、保洁、水电维修等25人的长期性务工岗位,群众务工收入达11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1万元,描绘出了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面。

从贫困户到致富“领头羊”的逆袭,是马海者自己“苦干+巧干”的成果,是巴州镇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成果,更是党和国家精准脱贫的成果。如今,以马海者为代表的脱贫户们,正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赶着牛儿奔向了致富路。

--> 2023-07-05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38319.html 1 赶着牛儿奔向致富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