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永学
拿到王月邦同志的长篇历史小说《铁马冰河》的那一刻,南宋诗人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涌上心头: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是一首爱国诗篇,小学时候就会背诵。小学阶段,听老师教条式的讲解,对一首诗的理解也就是囫囵吞枣的一种填鸭式接受。看王月邦同志的达坂山剿匪记的时候,这首诗一直萦绕在脑海里,这是一首诗的意境和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的主题的相互印证的一种第三感应,一首诗的深层理解因为一本书而激活。
《铁马冰河》一书作为红色故事和党史学习教育的文化成果出版,有它的文化价值和文学价值。解放初期甘青一带达坂山的匪患及剿匪一度是祁连山下的民间说不完的话题,曾经在很多场合听过相关的话题,村里爷爷辈的老人们讲过一些亲历的故事。三十多年前,曾经有文友莫自才搜集整理过相关素材,计划写一部长篇小说,后来因为工作关系或别的什么原因没能继续下去。再后来又有阿朝阳同志也有过写这个题材的想法和行动,一次聚会中他说搜集整理了一大堆资料,准备开写,但也因一些原因没能写出来。前两年王月邦同志说在搜集资料,要写达坂山剿匪记,我有一些担心,害怕作为甘青一带解放初期的这个大事件不好把握不好写,可喜的是王月邦同志把它写出来了,写成了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用文学的形式写出了一段历史的印记,这就是一种成功,是他努力的成果。
写《铁马冰河》一书,王月邦同志在搜集素材上下了真功夫,他查阅了能查到的有关达坂山剿匪的很多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他到门源、大通、乐都、互助等地的文史馆、档案馆查阅县志、文史资料,调查原始档案,有关互助、大通、门源一带剿匪情况搜集了第一手资料,从而完成了还原历史的真实的文字图谱框架。另外,他在法院工作,有条件能翻阅当年剿匪工作的一些可以查阅的案件卷宗,这是最直接了解事实真相的一步路,也让他真切了解了这段历史。这样,他的小说就有了明晰的写作思路;因为有第一手资料,里面的事件和一些人物名字都是真实的,一些情节也是尊重历史基础的,读这样的小说就是在读一部地方史。比如有两个匪首鲁国佐、鲁顺德,他们是互助人,土族,从小听惯了他们的名字,也听说了一些民间对他们的一些夸张的传说。看完书,知道民间的一些传说神话了这两个匪首,只不过他们比一般人凶残和狡猾一些而已。
写作前的两年多准备时间,王月邦同志搜集文字资料的同时,为了写作思路的清晰化,他还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亲自走访了很多曾经土匪盘踞过,或者发生过剿匪战役的地方,这种实地考察有助于作者在小说中的场景描写能遵从历史真实,互助的北山浪士当、阔胜掌、元圃沟、索干掌,门源的浩门镇、皇城滩这些土匪经常盘踞的地方,他走访不止一遍,大通、乐都和甘肃的很多地方也是亲自走访,打听参加过剿匪运动的活着的一些老人并进行采访座谈,获得了很多第一手的资料。
2021年夏天,我陪着王月邦同志到甘肃天堂寺镇业土沟村,走访一位参加过剿匪工作的老民兵,老人给我们讲述了他十六七岁当民兵,参加业土沟围剿土匪头子鲁国佐的真实经历。王月邦同志因为有这样的走访搜集,小说中就有了很多吸引人的细节描写,整部小说有了可读性和真实感。那一天,我们还专门去看了击毙鲁国佐的那条山沟,通过老民兵的讲述,走到战事发生的山岭,我的脑子里也还原出了地方武装和民兵合力击毙土匪头子的场景,这些都是小说中最吸引人的地方。
王月邦同志是“60后”作家,以前还写过长篇历史小说《曾国佐将军》,因而他写军事题材的小说能把握一种尺度,就是尊重历史事实,文学的再加工也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胡编乱造,他做到了事实和虚构间的尺度把控,整个事件的描写尊重历史,同时又有文学的一种加工补充。
达坂山剿匪是一场人民武装和反动势力之间有悬殊的斗争,当时大通有剿匪部队和地方武装人员牺牲二百三十九名,门源牺牲六十六名,互助牺牲二十六名,数字是真实的。整部小说写到了斗争的残酷,一些烈士事迹在小说里得到了艺术性的还原,比如互助的民兵文思问的事迹我是有过了解的,三十多年前在互助县五十乡卓科村教学的时候,我还带着学生在清明节去祭奠过他,当时他的坟就在卓科学校西边的小路边的一块地里。小说里写到了在寺滩村瓦窑沟发生的击毙匪首鲁顺德的情景,文中写到了战斗中民兵文思问的事迹及当时的正义和邪恶的较量。
写作中,王月邦很严谨,不论是写大部头的长篇小说,还是短小的散文,他不会为了哗众取宠而随便使用一些流行语和网络语言,读他的文章,有一种硬炼的文字的亲和力,叙事简洁,不会为了渲染而拖泥带水。达坂山剿匪事发地点在祁连山一带大通河流域,有很多人物就土生土长在这里,生活习俗和语言对话丢不开地域限制,王月邦同志的整部书里尊重这些地方文化特色。写到当地人,文中运用了很多河湟方言,这些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没有那种网络流行小说语言的陌生感,甚至一些江湖黑话的应用恰到好处,代表了这一类人的特殊身份,切合每一个人物形象。小说中还有外来军人的描写,这些人的说话做事也尊重身份,他们的语言突出了自身特色,贴合自己的身份,这是我认可的另一种文学写作的成功。
网络写手们写历史喜欢穿越,喜欢“戏说”和“解构”历史,人物语言是当下的流行语,人物做派是当下的流行风,也许年轻人喜欢这种写作,但我感觉写历史还是要尊重历史。王月邦同志写了两部历史长篇小说,都是在尊重历史的情况下做了艺术的加工,实现了一种文学处理,所以两部书都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选读本,祝贺小说的出版,也希望他的写作之路继续下去,能写出一些厚重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