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儿
其实这应该是一篇早就该写出来的文字。那天,收到文友雪归寄来的《风雨磐石》,天空湛蓝,如水洗过。今年的早夏天气冷凉,淅淅沥沥的雨从春天一直漫延,庄稼得不到合适的光照,一直迟迟不肯生长,人们的心因为几次三翻的流感也郁郁寡欢,而那天却是少有的好天气。书面的那一片湛蓝,一时让我有了一种恰似你的温柔般的感动。
我读书有自己的方式,有些可以一目十行,整本书中只取自己喜欢的一瓢饮,而有些,比如像《风雨磐石》,我会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叩。对,是叩,如站在一个喜欢的庭院之外,我轻轻地叩门,不想惊扰了谁的美梦,只想把门叩开一道缝,刚好我可以侧身而入,不要跟随谁,只要我自己一个人在这儿坐坐,在那儿瞧瞧,在林下歇息,在月下畅想。但很不幸的是,我在《风雨磐石》这本书里迷路了,迷路不是因为书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我自己,它无意中刺疼了我的神经,让我已无法拿捏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心灵的走向,所以读完后我失语了。我发信息给雪归:书我已读完,万千头绪理还乱,我需要时间整理心情。
今天,当我敲下这些文字时,读完它已两月有余了,我想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大家关于《风雨磐石》的事。它不仅仅是十几万个文字符号的堆积,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而是用文字述说那些在历史的长河里,因为卑微、因为弱小被淹没,走过了就不复存在的小人物,他们是历史滚滚车轮下的灰,是浩浩长河里的一滴水,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但他们真的就是这样吗?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起点是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基于土地之上,立于天地之间,所以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才流淌着质朴、勤俭、拼搏、顽强的精神;所以无论经济如何发展,我们永远也无法撇开农村这一个关口;所以在我们国家日益强盛的今天,国家才全力发展“三农”,因为农业、农村、农民才是我们的根,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所在。所以,当《风雨磐石》以它自己的方式向我把那些农村的琐事铺陈眼前时,我——这个久离故乡的人就被深深的刺痛了,那些逝去了很久的记忆开始变得鲜活,我看见我的父老乡亲们又在那条山沟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看见清晨的炊烟升向天空,我看见夜晚的星辰映着灯火,我看见牛羊唱晚,我看见风过河滩……我开始泪眼婆娑。
草芽儿会顶破板结的土壤,会钻出石头的缝隙,会在阳光下舒展枝叶,伸开手脚。所以我们该有希望,不管生活给了我们怎样的痛击,也不管生活如何地戏弄,因为一直不曾放弃,一直想着向上向上,所以一切终将迎来曙光。
寄不出去的六十五封信,是草芽儿灵魂无畏的抗争,那些黑暗的日子她无人诉说,她的肉体遭受凌辱与尘世无情的碾压时,好多人可能都会想到死。但死真的是勇敢的吗?不是,真正勇敢的不是去死,而是背负着屈辱,忍辱负重地活着,还想着活出个样子。我几乎能看见她俯在灯下,为自己写信的样子,真想好好抱抱她,告诉她:世界很美,有她真好;告诉她,不要害怕,我们终将长大;告诉她,把伤害留给过去,我们可以走向未来……
啊!父亲!黄志远是那些万千乡村老父亲的集体化身,我相信每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都能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父亲的影子,他坚韧、倔强,从不言苦,从不放弃,就算他们摧毁了他的女儿,他也依旧选择善良。这不是懦弱,而是用大地般广阔的胸怀接受了已发生的无力改变的事实。他知道,不管怎样,女儿的伤已无法愈合。当他为了女儿的工作,提着东西一次次上门托关系,被羞辱被拒时,我仿佛看见我的父亲提着一壶十斤的清油在为我奔忙。那些日子里,我的父亲也曾如此卑微的活过,只是我不曾用心地懂过。黄志远,我的老父亲,你去了哪里?
啊!故乡!依旧无法脱离开地讲起了乡愁,乡愁永远是中国人无解的情思。从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余光中的“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是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无一不在诉说着这一种相思,对家对故乡的惦念。而《风雨磐石》把我们的乡愁穿成了线,如绣花针一针一针地在书中穿引。麦田、杨树、云雀、烽墩、石头,是黄志远的乡愁;炊烟,牛羊、田野、山风,是我的乡愁。你的呢?《风雨磐石》中总有一处会撕开你乡愁的口子,让你陷入其中,欲罢不能,就如我在其中迷失自己。
不管是向晚的风,还是晨间的雾,都是吹过山间的岚。也不管是卑微地活着还是倔强地活着,我们都要活着,还要努力好好地活着。活着就去经历该经历的,去承受该承受的,无畏无惧,尽管卑微,但也要有力量,历史的车轮之下,是无数卑微的人撑起了脊梁。《风雨磐石》让我看见了那些卑微的他们和我们,它不是高高在上地写,而是用深到心底的笔触告诉我们那些人曾经是如何存在。正如作者雪归所述:致敬村庄,不论贫困或富裕,始终给我们良厚慰藉!致敬父亲,一世质朴终生辛劳,如泥如尘,如草如芥又如山如海!致敬卑微,当我也开始主动认领卑微时,我切身感受到了卑微的力量。
让我们致敬生活,使我们获得体验的权力;致敬作者,给卑微的人以存在的空间给他们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