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邓成财)近年来,海东市平安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打造“石榴籽家园”样板,积极探索“民族团结+”模式,持续建设打造“石榴籽”社区2个、“石榴籽”小区1个,把服务人民的理念融入居民生活的各个角落,加强了各民族群众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取得了新的实效。
平安区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日常生活,依托休闲广场、走廊、门厅等公共区域,打造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形象、民族符号的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建设民族饮食传承点1处,民族文化传习点2个,创作平安区民族团结主题歌1首,在平安路南端打造1处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广场,让群众在耳濡目染中加强对民族团结的认同感。以“服务空间最大化,办公区域最小化”的理念,完成“181”框架功能为主体的“邻距里”品牌社区打造,集议事协商、教育、学习、休闲、文体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站,确保群众“进一扇门能办所有事”,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充分结合重大节日及重要时间节点,组织文艺队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河湟小曲儿”舞蹈、快板、青海小调等多种艺术形式唱民族团结之歌,积极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
利用“红色物业”,建立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制度,定期开展民众满意度调查,让“红色物业”成为社区管理的坚实臂膀,使党的工作触角得以延伸到全体居民,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坚持组建队伍、凝聚合力,提高基层党建的“战斗力”,小区党小组以共建共治为抓手,将社区、物业、业主、党员志愿者聚集在一起,形成一支有活力的先锋志愿者队伍,激活基层党建“红色细胞”。以“党员争星”“设岗定责”为载体,切实发挥社区党员干部政策法规宣讲员、社区发展参议员、社区文明示范员、公益事业促进员、科教文体普及员、社区维稳安全员“六员”职责作用,尽心为群众办实事、纾困事、解难事,全面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各民族群众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与力量。
同时,建立“街道-社区(村)-网格-楼栋”四级治理体系,选拔优秀党员和少数民族群众担任楼院服务管理信息员,有效解决各族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持续开展“结对子、交朋友、认亲戚”活动,聚焦存在各民族群众身边的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积极开展融合共识行动,及时传达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着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