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生敏 通讯员 祝美甲
眼下,正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时节。走进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寺台村,田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正在田间地头忙着操作大型植保无人机,旋翼下巨大的气流推动着农药雾流均匀散开。
“往年都是自己种地、自己喷药,忙一年也没有多少收入。今年把土地托管给专业合作社后,丰收时节坐收粮食就行,也不用害怕病虫害,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外出务工,家庭收入也增加了。”村民何生兰高兴地说道,无人机打药确实方便了农民,不仅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还节省了人工费,喷施均匀,效果好。
近年来,平安区积极探索农业生产托管新模式,积极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为种植户提供托管服务,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当下,土地托管服务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当起“甩手掌柜”,在保证种地收益的同时,还增加了工资性收入。
据了解,今年,平安区根据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统一安排,投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128万元,每亩地补贴51.2元,大力推广重点环节“菜单式”、全托管“保姆式”种植模式。目前,已选优培育托管服务组织17家,其中1家为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完成1666.67公顷作物的“耕、种、防”三个环节的生产托管服务,覆盖农户2102户。
今年,平安区还将持续聚焦零散小农户,重点倾向脱贫村、脱贫户,依据农业劳动力状况和农户自身生产需求,重点针对粮食和油料作物,通过单环节、多环节、关键环节托管形式,宣传引导小农户积极参与,合理分配服务地块、全程督导服务主体提供专业化、规模化服务,确保全区44个脱贫村农业生产托管全覆盖,实现农资成本和劳力投入“两个减少”、亩均产出和单品售价“两个增加”,有力保障粮食稳产增产,促进农民收入稳步提升,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现代化迈出新步伐。